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反思一

教学反思一

教学反思一已打印今天我在九年级讲授了第二课关于责任的选择这一目题.在讲授学习到不承担责任时,课本举例杨某因为和父母签订"生不养死不葬"的协议,拒不承担自己的家庭责任.我首先引领学生分析杨某不承担责任带来的后果,学生分析得比较到位.也很积极情绪高涨.此时我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你将来会不会做一个杨某这样的人?你准备如何孝敬你的父母?.你周围有了这样的人,你会如何做?学生纷纷表示:自己将来要做一个孝顺的人.张鑫说:不管老人,不赡养父母,自己将来会遭到同样的下场。

王莉莉说不孝敬老人,就会没有朋友,很孤单,生活没有意思。

钱志远说不赡养老人,就得不到他人的信任,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就无法发展自己的工作,就处理不好同事关系。

就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

还有很多同学作了发言,都说得义愤填胸,群情激昂。

看到学生的表现,听到学生的话语,我想今天的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了。

并且实现的非常理想。

非常满意。

教学效果不只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哪些技能,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这才是思想品德课的真正的教学目标。

今天我为实现目标而高兴,而自豪我想通过学科培训有所提高,就达到了培训的目的。

朱永新:新教育的新征程(一)(2012-09-13 07:15:44)转载▼标签:新教育思考教育分类:集萃前几天,接到朱永新老师的来信,给我看他近写的一篇文章,是回答一位关心新教育朋友的信。

我读了很感动。

新教育实验受到许多人关注和关心,包括批评。

朱老师胸襟博大,认真回答。

这篇文章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这里转载于此。

因为文章较长,我打算分几次贴出,便于朋友们细细阅读。

新教育的新征程——兼答“一个普通的新教育人”的来信朱永新7月21日,北京遭遇了四十年未遇的暴雨。

77人用生命为此付出了代价,万余人无法按时回到自己的家。

晚6时许,友人挂念,短信询问“在哪里”?我以打油诗回答:“倾盆大雨,吾在路上。

错把北国当水乡。

无奈苦应酬,梦想不忘。

”友人知道,我的梦想自然指的是新教育,于是和诗鼓励:“百万兵马,十年草粮。

大帅小兵一肩扛。

风雨等闲视,高歌朝阳。

”是啊,新教育一路走来,如今已迈过第十个年头。

十年来,新教育从一个人的念想,变成万千人的梦想;从一所学校,发展到38个实验区的1500多所学校,成为燎原大半个中国的民间教育改革运动;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价值追求;所开发的“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课程,已成为许多孩子的生活方式……也是在7月21日晚,我收到一封署名为“一个普通的新教育人”的长信,结合刚刚落幕的新教育年会,提出了一些问题。

这封信,我反复阅读,感动良久。

十年来,新教育这锅石头汤,正是在新教育共同体的努力下、在无数新教育人的探索中,不断丰富完善。

新教育的年会,也因此成为新教育的里程碑,就像是每年一次的盛大庆典,为一年的劳作成果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也像是一个个庄严的出征,为新的出发进行一次壮行。

正因如此,在不断呈现新的精彩时,每年的年会也会听到许多反思的声音。

这位新教育人来信中的思考,代表了许多新教育人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新教育的热切期盼,其实,也是最近几年我反复听到的声音。

所以,我愿意就这封信提出的若干问题,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就教于各位新教育同仁。

新教育是不是走得太快了?这位老师告诉我,年会回来以后,一位新教育朋友对她说:“你知道吗,读看云,读华德福,仿佛听见:不要急,慢慢来。

而打开罕台微博,就感觉焦虑,感觉要加油!加油!要奔跑!”她想想也觉得如此,遂有一问:新教育,是不是走得太快了?这位老师的疑问,与年会的形式与内容有关。

她在信中问道:“年会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年会需要每年都办吗?年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妥当吗?毫无疑问,年会是一种庆典,庆贺每一阶段的实践成果。

但年会更应是引领,是解惑答疑,是交流碰撞,是厘清与梳理,是矫正与规划。

”从庆典的角度看年会,应该说堪称精彩。

但是,年会显然不仅仅是庆典。

从解惑答疑、交流碰撞,或者厘清与梳理、矫正与规划方面来看,年会的确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甚至因为实验规模的日益扩大,不足之处也日趋明显。

比如,尽管年会期间我们有实验区负责人的会议,有新教育理事会,对于上述问题多少有所涉及,但这些会议毕竟不是面向所有的新教育人,而对于参加会议的大部分新教育人来说,局长、校长、老师等等不同职位,语文、数学、美术等等不同学科,甚至于是新手、还是老将等等这些身份同为教育者、差异其实巨大的新教育人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又如何切合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年会中得到更实在的收获?的确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这位老师长期负责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她说,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光来看,新教育十年,就是行动研究的十年: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修正方案。

而她更愿意把年会视为“课题立项”。

年会的主报告,就是一份课题方案,介绍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它更像是一个大课题,其中具体的研究步骤与策略,则由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校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制订。

一年聚焦一个主题,就是一年一个“课题方案”。

因此,这位老师坦率指出:“但是,我深深地懂得,课题,除非是学科课题,否则一年做一个课题,那是做不好的。

就像猴子摘西瓜,摘一个扔一个。

真正做事,非五年十年不可。

所以,我就想,年会,为什么非要一年一次,一年一个主题?是否也可以两年或者三年一次?”她认为,从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来看,一年一个课题,很难真正地深入,也很难真正地巩固。

此话有一定道理。

对一所新教育学校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每年参加年会,每年推出新的实验项目,的确会有些眼花缭乱,手忙脚乱。

所以,我们一直建议实验学校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项目去做实、做好,并没有要求实验学校面面俱到,所有的项目都去践行。

但是,对于一个成长中的教育实验来说,我们的确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新教育真的走得太快了吗?坦率地说,我一直没有感觉新教育走得太快,相反,倒是觉得走得太慢。

因为,新教育与我的理想还有漫长的距离,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成,或者还可以做得更好。

也许是我的这种心态驱赶着新教育,尤其是自新教育专职团队于2006年成立以来,2006年北京年会、2007年山西运城年会、2008年浙江苍南年会、2009年江苏海门年会、2010年河北桥西年会、2011年内蒙东胜年会、2012年山东临淄年会,每年一个主题,从儿童课程到有效课堂,从专业发展到校园文化,从中国文化到完美教室……新教育理念,是随着这一路奔走的行动,在逐渐充盈。

教育的问题如此之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如此之多,我们需要不断挖掘,不断研究,不断言说。

每年一个主题的关注,是新教育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的研究目标,也是新教育自身学术积累和话语体系形成的需要,同时还是保持新教育的学术张力与研究引领地位的需要。

新教育每年一次年会,每次年会一个主题,是新教育的传统,是新教育人的庆典,这个基本的格局可以不变。

之所以会有“快”的感觉,我认为,不是我们的新教育实验走得太快,而是我们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没有及时提高。

如何让年会更加具有参与性和指导性?如何让曾经关注的主题不断深化细化实化?这才是横亘于我们面前的难题。

为此,应该充分发挥新教育的研究机构和项目小组的作用。

那些通过年会形成的理论共识和操作模式,应该由这些机构进行日常维护,通过培训、展示、讲座、开放周等各种形式来巩固研究成果。

今后每次年会时,可通过种种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新教育实验的重要项目在年会期间或者年会前后,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展示,让开展了相应项目的实验区、实验学校有选择地进行研讨,加强大家的参与性,发挥大家的能动性,从而集思广益,把各个项目深度推进。

正如这位老师建议的那样,这样的年会,可以让站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实验区与实验学校各取所需,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是普通教师的,去看看儿童课程与完美教室的课程打造;是校长的,去看看校园文化;是教研组长的,去看看有效课堂;是分管领导的,去看看教师专业发展。

让那些不远百里千里赶来的每一个人都有收获,而不是“看看心动,无法行动”。

这位老师真诚地建议,明年的年会“不如停下来研究如何‘推进’,看看全国各地的新教育人,一个人的,怎么在战斗;一群人的,怎么在思考;一校人的,如何在实践;而一个区域的人,又如何在集体行走”。

是的,新教育的成长,靠的是新教育人的共同努力,新教育的推进,也要靠新教育人群策群力。

如何推进新教育?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人,让大家的行走更为从容?这既可以作为今后某一年年会的重要选题,也可以作为近年的实验区工作会议或者新教育国际论坛的主题。

(未完,待续)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 13喜欢谁在真做新教育?这位老师说,新教育实验在日益壮大,每年都有很多新生力量注入。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考察一下,究竟有多少老师真正清楚该让孩子读哪些书?他们在打造的是怎么样的一个班级书柜?究竟有多少老师真正会上晨诵、绘本以及整书共读,并能够正确指导读写绘?在许多新教育学校,晨诵午读的时间从哪里来?如何整体规划安排?究竟有多少老师知道有效课堂框架,真正理解框架,并用此框架在进行课堂教学?究竟有多少老师知道自己该读哪些书?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书?究竟有多少老师能保持常态的持续的写作,把每日反思当做一种习惯?究竟有多少校长真正在架构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并带领全体师生一起活出来?究竟有多少学校在思考,如何扎实推进上面提到的各个新教育项目?——是全方位多项目一齐推进,还是寻找小切口重点突破,还是架构合理的序列,逐年逐一推进?这位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其实早已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

为此,怀大爱,做小事,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我曾经讲过,即使新教育实验什么都不做,把营造书香校园一件事真正做好,它就已经对中国教育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所以,当新教育研究中心主要精力集中到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等事务上之后,我们在加强地方区域新教育研究中心建设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新项目的开发,如新阅读研究所的书目研制和萤火虫亲子共读的项目等,这既是力图不断深化和拓展新教育的研究,也是希望让营造书香校园这一行动的步履更加踏实。

但是,当我走进海门、绛县、焦作、桥西等优秀新教育实验区,当我走进内蒙、北京、石家庄等地的一所所优秀新教育实验学校,当我在抓住一切机会,与那些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新教育榜样教师直接接触,走进一间间的新教育教室,我心底的所有疑问,往往顷刻间烟消云散——真做新教育的人们,就会有真的成长。

那些实实在在认认真真行动的区、校和教师,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可圈可点,有的故事,可歌可泣!无数次,我被新教育的人与事感动、震动,情难自禁地流下热泪。

走读新教育的这一路,我真实地感受到,新教育实验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也的确幸福了一位位教师的教育生活,真切影响了一个又一个生命,这些人,是新教育的脊梁,这些人,正以有力的行动默默地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当然,全国38个实验区的150万新教育师生中,不是所有的实验区都能按照新教育的标准去做,不是所有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到了同样高度,更不可能所有新教育的教室都是完美的,年会作为新教育的年度庆典与总结,也从相当程度上体现这个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