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构成-色彩构成资料

设计构成-色彩构成资料


第二章 了解色彩
1667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剑桥大学做了一个非 常著名的实验,即将太阳光引入暗室,并透过三棱镜分 解出红、橙、黄、绿、蓝、紫色彩带。由三棱镜分解出 来的色光,如果用光度计测定,就能取得各个色光的波 长。在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刺激人眼所产生的是同 一种色调感觉,如640-780nm波长范围的光是红色, 600-640nm波长范围的光是橙色。550-600nm为黄色, 480-550nm为绿色,450-480nm为蓝色,380-450nm为紫 色。
第二章 了解色彩
在实际应用中,仅用三原色调配一切颜色往往很难 办到,因为目前生产的颜料三原色纯度有时很低,导致 混色的范围就缩小了品红+黄=红 青+黄=绿 青+品红=蓝 品红+青+黄=黑
减法混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透明色重叠,如水彩 颜料、印染的染料、印刷的油墨等;一种是颜料、涂料 等的混合。
第一章 关于色彩
二、色彩的感觉
色彩本身并不与感觉有直接关系,只有色感才与感 觉有直接关系。同一色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
构思色彩时,要让色彩表现出作品的特质。
陈绍华——《绿卫兵》 环保招贴
第一章 关于色彩
三、色彩的感知度
错觉 物体是客观存在的,但视觉现象并非完全是客观存 在的,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东西在起作用。当知觉 与过去的经验发生矛盾时,或者思维推理出现错误时就 会引起幻觉。色彩的错觉与幻觉会出现一种难以想象的 奇妙变化。
二、物体色、环境色、光源色与固有色 物体色具有最基本的两种表现形式:物体表面反射
光所呈现的颜色叫表面色;透过透明物体的光所呈现的 颜色叫透明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 决定的。
当白光照射到物体上时,它的一部分被物体表面反 射,另一部分被物体吸收,剩下的透过物体穿过来。对 于不透明物体,即不透光的物体,它们的颜色取决于不 同波长的色光的反射和吸收情况。如果物体几乎能反射 所有色光,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是白色的,如果这个物 体能吸收几乎所有的色光,那么这个物体看上去是黑的。
第二章 了解色彩
减色法混合的规律: (1)色环上两个相邻色混合,得出两色的中间色。 (2)非相邻两色混合,仍能得出两个色的中间色, 但其明度降低,为两色的中间明度。两色的间距越近, 混合色的明度就较高,两色的间隔越远,混合色的明度 越低。 (3)互为补色(在色相环上成180度角的两色)的 两个色等比例相混得出黑浊色。(理论纯度为0)在实 际中,要作到等比例是不容易的,往往产生灰色。
什么是光呢?从广义上讲,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客 观存在的物质,它属于电磁波的一部分,电磁波包括宇 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 等,他们有着不同的波长和震动频率。在整个电磁波的 范围内,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感觉,只有波长在380780nm(纳米)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这段波 长的光在物理学上常叫做可见光谱或光谱色。
光学三原色分别为红色(Red)、绿色(Green)、 蓝色(Blue)。将这三种色光混合,便可以得出白色光。
第二章 了解色彩
在我们心目中三原色即为红、黄、蓝,而实际上经 过长期的科学实验,直到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认识到 色光的原色和颜料的原色机器混合规律是不同的。国际 照明委员会(CIE)将色彩标准化,正式确认色光的三 原色为红、绿、蓝(蓝紫色),颜料的三原色为红(品 红)、黄(柠檬黄)、蓝(湖蓝),色光混合变亮最后 产生白光,称为加色法混合;颜料混合后变暗最后产生 黑色,称为减色法混合。
第二章 了解色彩
电视屏幕的色光混合(电脑)
第二章 了解色彩
胜井三雄电脑绘画:宇宙之光
第二章 了解色彩
第二章 了解色彩
2、减色法混合 印染的染料、绘画的颜料、印刷的油墨等色料的混
合或透明色的重叠都属于减色混合,因为物体表面具有 吸收和反射光的作用,而吸收既是减色的过程。
从理论上讲,品红、黄、青不同比例混合可以得到 所有色彩。品红、黄、青三原色在色彩学上称第一次色; 把两种不同的原色相混称为第二次色,也称间色;将间 色与原色相混或间色与间色相混称为第三次色,也称复 色。(原色与黑或灰相混合也得到复色)
第一章 关于色彩
一、色彩的产生
光色是一种物理现象。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把 光分离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光谱,并 把阳光分解成光谱的现象称之为光的色散。
色彩世界的本质是一种光波运动,缤纷的色彩是光 线辐射的结果,而不同物体对吸收和反射光波的情况是 各有差异的。
在可见的光谱中,红色光的波长最长,它的穿透性 也最强。
第二章 了解色彩
人们习惯于把白色阳光 下物体呈现的色彩效果总和 称之为物体的“固有色”。 许多人误认为“固有色”是 物体固定不变的颜色,这种 提法固然是不科学的,但是 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却不会 因光源色的改变而改变 。
总之,光的作用与物体 的特性是构成物体色的两个 不可缺少的条件,他们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
第二章 了解色彩
二、混色理论 1、加色法混合 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 红、绿、蓝三原色的标准波长为: 700nm,546.1nm,435.8nm。 从加色法混色图中可以得出: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光=品红光 蓝光+绿光=青光 红光+绿光+蓝光=白光
第二章 了解色彩
一切色光都可以由三原色光按一定比例进行加法混 合得到。
在色彩科学理论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同一种色 彩,(除了单一光谱外)可以用不同波长的光混合产生, 所有的颜色都可以由几个基本的色混合而成,从而奠定 了三原色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了解色彩
一、原色理论 三原色(三基色) 所谓三原色,就是指这三种
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 他色可有这三种色按一定的比例配合出来,色彩学上称 这三个独立的色为三原色。
第二章 了解色彩
环境色:某一物体反射出一种色光又反射到其它物 体上的颜色。一般来说,物体受环境色影响,在背光部 分以及两种不同物体相接近或相接触部分最为明显。环 境色的反光量与环境物体的材质肌理有关,表面光滑明 亮的玻璃、陶瓷、金属器皿类物体,反光量大,其对周 围物体色彩的影响也大,反之,表面粗糙的物体,其反 光量小,对周围物体的影响也小。
3、艺术门类对色彩的艺术性表现。如造型艺术、 电影戏剧艺术等,对色彩进行艺术形式美的、融入艺术 家个人情感和艺术造诣的个性化表现。
概述
定义:在色彩方面,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 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 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的要素,利用色彩在空 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色彩 规律去组合各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创造 出新的、理想的色彩效果,这种对色彩的创 造过程,称为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
---09工业设计
主讲人:闫敬波
概述

色彩作为视觉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类的正
常生活。美妙的自然色彩,刺激和感染着人的视觉和情
感,陶冶着人的情操,提供给人们丰富的视觉空间。
我们认识色彩基本上有以下途径:
1、日常生活的接触(各类色彩环境、场所、物品、 人物、自然景色等)。
2、对色彩的科学研究,色彩设计的研究,色彩体 系理论研究及色彩资料的收集、研制和创新。
色刷墙;为了使景物背景退远些,可选择冷色;为了使 近处景物突出些,可用暖色,这就是色彩的透视。即近 暖远冷,近艳远灰,近实远虚。
第一章 关于色彩
六、色彩的易见度
在自然界中,老虎的毛色、黄蜂的颜色、箭毒蛙的 艳丽色彩都起到了警告敌人的作用。我们称其为“警戒 色”。
第一章 关于色彩
对比强的色有:黄/黑、白/黑、黄/紫、蓝/白、绿/白、黄 /蓝……
第二章 了解色彩
光源色:所有物体的色彩都是在光源照射下产生的。 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呈现不同的色彩,白纸能 反射各种光线,在白光的照耀下,白纸呈白色,在红光 的照耀下,白纸呈红色,在绿光的照耀下呈绿色,可见 不同的光源必然对物体产生影响。(见图)
除了光源色本身的性质外,其光亮强度也会对照射 物体产生影响,强光下物体显得明亮浅淡;弱光下问题 会变得模糊灰暗;只有在中等光线强度下,物体的本来 面目才清晰可见。
第二章 了解色彩
第二章 了解色彩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红色 的玻璃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它只透过红光而吸收其 他色光的缘故。
物体表面色的饱和度(纯度)取决于表面反射的光 亮和选择性吸收的光亮,实际上与物体表面的性质有关。 如果表面平滑,有光泽,那么入射光基本上被全部反射 出来(镜面反射),那么物体表面色彩纯度接近于入射 光的纯度,物体表面的颜色就很鲜艳;反之,如果物体 表面粗糙,入射光产生漫反射,光能量在漫反射过程中 不断被消耗,因此,物体表面的色彩纯度就降低了。
牛顿的光学实验说明,色的概念实际上是不同波长 的光刺激人的眼睛的视觉反映。光是发生色彩感觉的刺 激物,色彩是视觉器官感觉的结果。
第二章 了解色彩
色的物理性质由光波的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决定,光波 的长度决定色相的差别,波长相同,而振幅不同,则决 定相同色相的不同明暗的差别。(图)
第二章 了解色彩
加色法混合的基本规律: (1)混合色光的亮度等于个色光亮度的总和。 (2)两个相邻的单色光混合可以得出中间色光,如红光与
黄光混合可得出红橙色光。 (3)在色相环(说明)上间距较远的两个色光混合,也能
得出中间色光,色光亮度提高,但其纯度(颜色的饱和 度)降低。 (4)在色相环上,相对的两个补色光相混,如红光与青绿 色光相混,其结果为白光。
红色底可见度的强弱次序:白→黄→黄绿→橙→黄橙 灰色底可见度的强弱次序:黄→黄绿→橙→紫→蓝紫
第一章 关于色彩
第二章 了解色彩
(一)色的特性与分类
一、 光与色
没有光便没有色彩感觉,人们凭借光才能看见物体 的形状和色彩,从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没有光 线的情况下,就没有视觉活动,也就无所谓色彩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