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0-04-28T20:04:19.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第27期供稿作者:左秀坤
[导读]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以良好的医德和服务态度取得患者的信赖和合作,使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
左秀坤(辉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内科吉林辉南 13510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2-5085(2009)27-0146-01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以良好的医德和服务态度取得患者的信赖和合作,使患者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
心理护理必须贯穿在患者治疗疾病的整个过程中,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是医生的合作者,也是治疗方案的实施者,而且在各项操作中护士比其他人员更直接面对病人。
技术操作不仅涉及到对本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更重要的还涉及护士是否以高度的责任感去为病人积极思考,以正确的道德标准去衡量自己的操作行为。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家属联系,详细填写住院病案首页,并作自我介绍。
告知入院须知,主管医师、责任护士、护士长。
了解患者社会和家庭背景,熟悉生活习惯、性格特点、文化知识水平、医学知识水平,制定具体护理计划,给予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护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烦闷的心理障碍,尽快让患者熟悉病房环境。
让患者感到病房温暖如家,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愉悦、安静整洁的修养和治疗环境。
病人在住院期间,我们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活动,消除影响疾病的不良因素,要经常深入病房,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动态。
对不同的病人给予不同的处理。
如有的病人耐受性强,即使剧烈的疼痛,也要尽量克制自己。
这样病人的思想是怕麻烦护士,又怕止痛剂成瘾,而有的病人首先要掌握它们的病情。
对前一种病人要主动关心和照顾。
让病人体会到护理人员是热情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
同时也应向病人介绍,正确使用止痛剂是不会成瘾的。
而对后一种病人,要耐心的解释,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按医嘱试用安慰剂,当确定疼痛是属条件反射心理因素造成的,应做好思想工作,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还有一些老年病人,由于体弱多病,多数又都是慢性病,疗程长疗效慢,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
经济上受到很大影响,又怕拖累儿女,所以对治疗疾病产生厌倦,失去信心。
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热诚的关怀并尊重患者,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做心理疏导工作,改变以执行医嘱为模式的消极护理方式。
进行主要积极心理护理。
所谓“信心是半个生命”。
结合病人病情和症状,通俗易懂,调节心理平衡,也可以同种病人治愈的病友向他们讲解他们的切身体会,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疾病尽快恢复。
恢复期病人的心理护理也不可忽视。
恢复期机体的器官组织的器质性变化已基本消除,疾病的痛苦也基本消失,此时如护理不当,急性病可转为慢性病,慢性病可再次复发,因此必须重视这一阶段的心理护理。
对性情急躁的病人,防止过早参加工作,对那些好静不好动自卑的病人要鼓励,积极参加活动,早日返回工作岗位。
无论是哪一种病人出院指导应详细准确。
总之,利用心理护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消除焦虑、恐惧、依赖等心理障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医疗护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挥出最佳的生理和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