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 (III)摘要 (IV)第一章绪言 (1)1.1勘查区位置、交通及矿权信息 (1)1.2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 (2)1.3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 (3)1.3.1 本勘查区涉及的地质工作 (3)1.3.2 勘查区以往矿产勘查工作情况 (3)1.4取得主要成果 (5)第二章矿区地质特征 (5)2.1地层 (5)2.1.1 下奥陶统南津关组(O1n) (5)2.1.2 下奥陶统分乡组(O1f) (6)2.1.3 下奥陶统红花园组(O1hn) (6)2.1.4 下泥盆统翠峰山组(D1c) (6)2.1.5第四系(Qh) (7)2.2构造 (7)2.3岩浆岩 (9)2.4围岩蚀变(变质作用) (9)2.5地球物理特征 (10)2.6地球化学特征 (11)第三章矿床地质特征 (13)3.1矿体特征 (13)3.2矿石质量 (13)3.3矿石类型和品质 (14)3.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14)3.5矿床成因 (14)第四章成矿远景分析 (15)4.1矿床地质特征 (15)4.1.1 曼龙沟金矿成矿地质特征 (15)4.1.2鸡街南问金矿化带 (16)4.1.3 龙歪、下海子金矿点 (17)4.2控矿因素分析 (18)4.3找矿标志和找矿模型 (18)4.3.1、找矿标志 (18)4.3.2、找矿模型 (19)4.4找潜力结论 (19)第五章总结与体会 (20)致谢 (20)参考文献 (20)前言20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给黄金开发带来良好机遇,我国黄金市场自2002年开放以来,已成为世界黄金产业和黄金市场的发展亮点。
一方面我国黄金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黄金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有潜力的黄金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人均黄金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黄金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黄金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1]。
因此,研究黄金找矿理论,加大黄金矿权的勘查力度,使之增储增值,成为每一位黄金业内人士的奋斗目标。
本论文主要介绍笔者从事勘查探勘的云南省鸡街金矿,通过相关情况的介绍来揭示该矿权的地质特征和找矿潜力。
由于水平有限,论文中难免存在一些缺点和错误,敬请批评指正。
摘要云南省西畴县鸡街金矿位于滇黔桂“金三角”之滇东南褶皱带东南,文山-富宁褶皱束的西畴地段,勘查区位于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复合部位。
区域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锡、铟矿产总储量位居全国之首,锑、锰、银、铅、锌也具有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RGNR)以来,该区共发现金矿床(点)200余处,是我国公认的卡林型金矿集中分布地区。
勘查区附近主要出露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为越北古陆北缘。
通过前期勘查,矿床明显受构造控制,标志蚀变为辉绿眼与灰岩接触交代及砂岩构造带上的硅化(浅层砂岩矿体)。
第一章绪言1.1勘查区位置、交通及矿权信息工作区位于云南省西畴县鸡街乡一带(跨广南县),属鸡街乡管辖。
探矿权地理极值坐标为:东经:104°45′00″~ 104°53′00″;北纬:23°32′30″~ 23°36′00″。
勘查区至昆明公路总里程约418km,至西畴县城有20km水泥公路通达,工作区内乡村间多有土路相通,交通尚属方便。
(见图1-1)探矿权勘查证号:T53120090302026786;有效期:2012 年10 月26 日至2014 年10 月26 日。
项目名称:云南省西畴县鸡街金矿(跨广南县)详查;勘查区面积为37.07 km2。
区块位于1:50000 图幅:F48E003012(鸡街幅)图1-1云南省西畴县鸡街金矿交通位置图1.2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情况勘查区位于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一般高程在1200~1800m。
本工作区内最高点位于矿区西部高峰村北,海拔高程为1754.4米,最低点位于矿区中部白水沟河谷,海拔高程为1034.9米,相对高差720米。
勘查区地势由于岩溶地貌发育,山峦起伏,形成了壮观的高原丘陵地形,并构成峰峦重迭,山山相连的带状山岭。
峰脊基岩裸露,谷地面积狭窄。
带状山岭和山间谷地的分布,严格地受到区域构造的控制,山脉的延伸和展布与区域构造的方位完全相符。
依据工作区形成地貌的应力及主次,可分为构造侵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岩溶地貌、溶蚀构造地貌、堆积地貌,以构造侵蚀中~低中山为主。
勘查区北部的达马河水系属右江流域南盘江水系,向南东东方向,流经西畴鸡街至者迪,并入普梅河。
该水系切割剧烈,高差较大,谷深壁陡,水流湍急,形成天然的水利资源。
在岩溶地区,由于山间盆地狭窄,地表径流往往通过灰岩溶洞渗入地下形成伏流。
勘查区地处低纬度带,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8℃,本区地处高原,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醋暑,秋夏之交阴雨连绵,四季不甚分明的季节特点。
1-2月气温最低平均7.3℃,6-8月气温最高平均为26℃,7~8月为雨季,年平均降雨量约1294mm,10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冬季温暖,偶有奇寒,年平均温度在19℃左右。
每逢雨季,当降雨量达到500毫米时,区内低地或坝区便洪水横流,泛滥成灾,严重时可使人民财产蒙受损失。
勘查区为多民族杂居区,主要有汉、壮、苗、彝、瑶和傈傈等民族。
区内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三七、八角、花生、桐油、油菜、茶叶、甘蔗、麻类等,工业不发达。
1.3勘查区以往地质工作1.3.1 本勘查区涉及的地质工作1972年至1976年,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大队曾在该区进行过1:20万文山幅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1987年至1989年12月,云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二地质大队在该区进行了1:20万文山幅的化探扫面工作。
1.3.2 勘查区以往矿产勘查工作情况1.1994年,武警黄金十支队在“金三角”地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完成了《滇东南桂西北微粒金找矿研究》的科研报告;2.1995年,武警黄金三总队完成了《中国南方主要金成矿带矿床(点)分布及找矿方向》的科研报告,并附有金矿分布图和滇黔桂金三角成矿区地质图,将滇黔桂金三角区列为金矿成矿带之一;3.1999年以来云南省地矿局物化探队相继在西畴鸡街曼龙沟、南问一带发现金矿(化)点十余处,曼龙沟地区经过十余年的探采一体化工作,矿床规模有望达到中大型。
南问地区2001年发现小规模富金矿化体,并相继投入小规模开采。
2005年, 潞西市海华开发有限公司对该区进行了初步的普查工作,在原有矿点附近布置了四个平坑,其中有三个见金矿(化)。
4.2002年,武警黄金十支队对滇东南开展金矿点调查,发现了广西那坡金山、西畴大寨、南问、曼龙沟等数处矿化点,部分矿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5.2004年潞西市海华开发有限公司对该地区申请了探矿权,对该区域进行了金矿勘查工作。
至2009年,共完成工作量有坑道460米,浅井230米,累计投入约498万元。
6.2009年,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周余国博士对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研究,撰写了博士论文《滇东南卡林型金矿地质地球化学与成矿模型》。
7.2009年-2010年公司委托地质勘查单位对矿区进行了系统的找矿地质工作,主要开展并完成了以下工作(见表1-3):表1-3 2009-2010年完成实物工作量表8.2011年-2013年公司委托地质勘查单位对矿区进行了系统的找矿地质工作,主要开展并完成了以下工作(见表1-4):表1-4 鸡街龙歪金矿2011-2012年工作量表1.4取得主要成果1.圈定了Au、As、Sb三元素综合异常5个(AP1-AP5),并对异常进行地质地球化学多参数综合评序,结果表明:AP1 >AP2、AP5 >AP3、AP4。
2.通过地质填图工作,对勘查区内的地质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基本掌握了勘查区内的地层展布和构造的空间分布;基本查明了该区域的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3.通过工作,对勘查区内的的构造框架和岩脉分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基本查明了控矿构造及辉绿岩脉与矿化的关系,辉绿岩脉与矿化存在直接的关系,是该地区重要的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之一。
4.通过地表工程揭露,基本确定目前勘查区内龙歪矿段存在两个主要矿体,矿体分别产于灰岩破碎蚀变带中和砂岩破碎带中,其中以灰岩破碎带中的金矿规模较大,矿化带较宽,是下一步主要揭露控制对象。
5.矿区内重点勘查区为南问-龙歪一带,即基本确定的龙歪矿段,在该矿段内基本确定和控制矿体包括一个V1矿带和V2矿体。
其中以V1号矿带有4个以氧化矿为主的矿体,从北西到南东依次为V1-1、V1-2、V1-3、V1-4。
第二章矿区地质特征2.1 地层勘查区地层出露有下奥陶统南津关组(O1n)、分乡组(O1f)、红花园组(O1hn)和下泥盆统翠峰山组(D1c)及第四系(Qh)。
由老到新分述如下:2.1.1 下奥陶统南津关组(O1n)在测量区内划分为两段:1.南津关组一段(O1n1):下部灰至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白云岩夹薄层状白云岩;中部灰至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白云岩夹灰色中至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上部灰色中至厚层状白云岩夹灰黄、黄褐、灰白色细砂岩,灰绿色泥质粉砂岩。
本段在测量区内未见底。
厚>318.7m2.南津关组二段(O1n2):下部灰至深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条带状灰岩,夹少量灰色白云岩及灰黄色薄层状粉砂岩;上部灰色中至厚层状灰岩、条带状灰岩夹灰白、黄灰色砂岩、粉砂岩及页岩。
顶部在龙老歪至丫口村一带,砂岩、粉砂岩及页岩比例增多,与灰岩形成不等厚互层。
厚463.58m2.1.2 下奥陶统分乡组(O1f)出露于测量区南部,岩性较单一。
下部为灰白、黄灰色细砂岩夹粉砂细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页岩;上部为黄灰色中至厚层状砂岩,风化后的岩石中见褐黄色星点。
厚90~299.24m2.1.3 下奥陶统红花园组(O1hn)出露于测量区南部,岩性为灰色中层至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测量区内该组出露不全,且与分乡组有互为消涨关系。
厚>36.8m2.1.4 下泥盆统翠峰山组(D1c)分布于测量区最南部,分为两段:1.翠峰山组一段(D1c1):灰色细—中砾岩,砾石成分为砂岩、石英砂岩、脉石英、灰岩等,砾石磨圆度好,少量为次棱角状,有部分为扁平砾石,呈定向排列。
杂基为砂质、钙泥质。
顶部过渡为砂砾岩、砂岩。
厚65.36m 。
该段岩性、厚度变化较大,在南问村西边砾岩发育最好,厚度最大,南问村正南,该段缺失。
南问村以东,岩性相变为角砾岩、砂岩。
2.翠峰山组二段(D1c2):紫红、紫灰、棕黄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灰黄、砖红、紫灰色薄至中层状砂岩。
测量区内未见顶。
厚>125.45m。
在南问村南,该段超覆覆盖于下奥陶统红花园组(O1hn)之上,其余地区与下伏翠峰山组一段(D1c1)整合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