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引入[5分钟]
课程介绍[20分钟]
认识数据库
提问:按自己的理解,说说数据库是什么?
展示各类网站
商城网站页面是大家在熟悉不过的了,商城网站上的商品琳琅满目,
让人流连忘返。
但是在大家欣赏自己喜爱的商品之余,是否想过商城网站
上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等存放在哪里呢?当大家在商城网站上进行注册
用户时,自己的信息又存在哪里呢?当客户在商城网站上留言的时候,留
言信息又放在哪里了呢?这就是本门课程——《WEB数据库应用》要解决
的问题。
主要让学生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课程定位与作用
专业基础课,与《程序设计基础》一起,为《网站建设》奠定基础。
同时兼顾计算机二级考试相关内容。
通过任务引领型和项目活动形式,掌
握简单的数据库设计、数据管理和维护方法,能进行web服务器的设置,
具备使用web数据库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或动态网页结合完成简单程序
开发的基本职业能力。
2.明确课程内容
内容的确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满足后续课程的基本需求,二是为学
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
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和用人单位对本专
业毕业生设置的招聘岗位等分析,课程内容应基本包括数据库系统概述、
关系理论、关系数据库查询语言SQL、数据库设计与关系规范化理论、MySQL
数据中管理系统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或动态网页技术结合的简单应用。
3.强调学习方法
(1)与以往《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应用》在学习方法上不同,
知识与操作的连续性更强,在学习上要坚持一贯,持之以恒。
提问
展示
展示课程
标准、课程
体系图
与教材配
合
新知识[45分钟]
(2)课程难度加大,要求大家认真听、认真做,尤其要认真思考。
逐渐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锻炼独立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3)要学会自学。
(4)要善于和老师沟通。
(5)要学会团队协作。
4.明确考核方式
(1)日常评价
由三个部分组成:出勒(20%)、学习积极主动性(40%)、任务完成情况(40%)
(2)终结评价
平时:20%
期中:20%
期末:40%
一、数据库基本概念
请学生回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个期末处理成绩的过程,大部分都有帮助老师统计分数的经历。
提问:
1.你用过哪些方式协助老师统计分数?
2.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变化?
经过充分的讨论发言之后,让学生总结为什么产生数据库技术,并简单说明其发展阶段:
第一代:网状、层次数据库系统
第二代:关系型数据库系统
第三代: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
二、数据库基本概念
1.数据
数据是存储在数据库中的基本对象,包括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等。
2.数据库
数据库简单地说就是存放数据的仓库。
这些数据是按照一定的格式存放在计算的存储设备上。
用粮库、书库等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3.数据库管理系统
是计算机的系统软件,用来在计算机上建立、使用、管理和维护数据
库的系统软件。
教师展示ACCESS和MySQL数据库
演示
二、关系数据库设计
1.概念结构设计
通常,把每一类数据对象的个体称为“实体”,而每一类对象个体的
集合称为“实体集”,因此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中主要涉及“学生”和
“课程”两个实体集。
其他非主要的实体可以很多,如班级、班长、任课
教师、辅导员等实体。
每个实体集涉及的信息项称为属性。
就“学生”实
体集而言,它的属性有学号、姓名、专业名、性别、出生日期、总学分、
备注。
“课程”实体集属性有课程号、课程名、类别、开课学期、学时和
学分。
实体集中的实体彼此是可区别的,如果实体集中的属性或最小属性组
合的值能唯一标志其对应实体,则将该属性或属性组合称为码。
对于每一
个实体集,可指定一个码为主码。
如果用矩形框表示实体集,用带半圆的
矩形框表示属性,用线段连接实体集与属性,当一个属性或属性组合指定
为主码时,在实体集与属性的连接线上标记一斜线,则可以用图1描述学
生成绩管理系统中的实体集及每个实体集涉及的属性。
图1:学生和课程实体集属性的描述
实体集A和实体集B之间存在各种关系,通常把这些关系称
为“联系”。
通常将实体集及实体集联系的图表示为实体(Entity)-联系(Relationship)模型;从分析用户项目涉及
的数据对象及数据对象之间的联系出发,到获取E-R图的这一过
程称为概念结构设计。
联系用菱形表示,通过直线与实体相连。
这样构成的图就是E-R图,E-R图就是E-R模型的描述方法。
两
个实体集A和B之间的联系可能是以下三种情况之一。
1.一对一的联系(1:1)
A中的一个实体最多与B中的一个实体相联系,B中的一个实体也最多与A中的一个实体相联系。
例如,“班级”与“正班长”这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是一对一的联系,因为一个班只有一个班长,反过来,一个正班长只属于一个班。
“班级”与“正班长”两个实体集的E-R模型如图2所示。
图2:“班级”与“正班长”实体集E-R模型
2.一对多的联系(1:n)
A中的一个实体可以与B中的多个实体相联系,而B中的一个实体至多与A中的一个实体相联系。
例如,“班级”与“学生”这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是一对多的联系,因为,一个班可有若干学生,反过来,一个学生只能属于一个班。
“班级”与“学生”两个实体集的E-R模型如图3所示。
图3:“学生”与“班级”两个实体集的E-R模型
3.多对多的联系(m:n)
A中的一个实体可以与B中的多个实体相联系,而B中的一个实体也可与A中的多个实体相联系。
例如,“学生”与“课程”这两个实体集之间的联系是多对多的联系,因为,一个学生可选多门课程,反过来,一门课程可被多个学生选修。
“学生”与“课程”两个实体集的E-R模型如图4所示:
图4:“学生”与“课程”实体集间的E-R模型
2.逻辑结构设计
A.(1:1)联系的E-R图到关系模式的转换
对于(1∶1)的联系既可单独对应一个关系模式,也可以不单独对应一个关系模式。
(1)联系单独对应一个关系模式,则由联系属性、参与联系的各实体集的主码属性构成关系模式,其主码可选参与联系的实体集的任一方的主码。
例如,考虑图描述的“班级(BJ)”与“正班长(BZ)”实体集通过属于(SY)联系E-R模型可设计如下关系模式(下横线表示该字段为主码):
BJ(班级编号,院系,专业名,人数)
BZ(学号,姓名)
SY(学号,班级编号)
(2)联系不单独对应一个关系模式,联系的属性及一方的主码加入另一方实体集对应的关系模式中。
例如,考虑图描述的“班级(BJ)”与“正班长(BZ)”实体集通过属于(SY)联系E-R模型可设计如下关系模式:
BJ(班级编号,院系,专业名,人数)
BZ(学号,姓名,班级编号)
或者
BJ(班级编号,院系,专业名,人数,学号)
BZ(学号,姓名)
B.(1:n)联系的E-R图到关系模式的转换
对于(1∶n)的联系既可单独对应一个关系模式,也可以不单独对应一个关系模式。
(1)联系单独对应一个关系模式,则由联系的属性、参与联系的各实体集的主码属性构成关系模式,n端的主码作为该关系模式的主码。
例如,考虑图描述的“班级(BJ)”与“学生(XS)”实体集E-R模型可设计如下关系模式:
BJ(班级编号,院系,专业名,人数)
XS (学号,姓名,专业名,性别,出生日期,总学分,备
注)
SY(学号,班级编号)
(2)联系不单独对应一个关系模式,则将联系的属性及1
端的主码加入n端实体集对应的关系模式中,主码仍为n端的主
码。
例如,图“班级(BJ)”与“学生(XS)”实体集E-R模型
指导可设计如下关系模式:
BJ(班级编号,院系,专业名,人数)
XS (学号,姓名,专业名,性别,出生日期,总学分,备
注,班级编号
C.(m:n)联系的E-R图到关系模式的转换
对于(m∶n)的联系,单独对应一个关系模式,该关系模式
包括联系的属性、参与联系的各实体集的主码属性,该关系模式
的主码由各实体集的主码属性共同组成。
例如,图描述的“学生(XS)”与“课程(KC)”实体集之间的联系可设计如下关系模
式:
XS (学号,姓名,专业名,性别,出生日期,总学分,备
注)
KC(课程号,课程名称,类别,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XS_KC (学号,课程号,成绩)
关系模式XS_KC的主码是由“学号”和“课程号”两个属性
组合起来构成的一个主码,一个关系模式只能有一个主码。
以本班为模型,用E-R图来描述。
明确一个数据库中数据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是我们
开展后续工作的基础。
作业:用E-R图描述分院的关系概念模型。
任务实施[15分钟]小结作业[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