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收养子女和过继子女之间形成的双向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与社会适应有什么关系?☐过去的亲子关系——自我状态、人格、心理健康☐现在的亲子关系——情绪状态、人格发展☐未来的亲子关系——新家庭的亲子沟通、反哺一、过去的亲子关系①:依恋模式安全型依恋:在有母亲在时,这类婴儿会独立探索,母亲的离开会引起明显的不安。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有温暖的回应,如果脱敏感到很压抑,脱敏常会寻求身体接触来缓解压力。
有母亲在场时这类婴儿对陌生人很随和大方。
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紧紧地靠在妈妈的身边,很少有探索行为。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相当压抑,但当母亲返回时,他们的表现很矛盾:他们会接近母亲但看上去他们对母亲的离开还在生气,他们甚至抗拒母亲主动的身体接触。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保持相当的戒备,甚至当他们的母亲在场时也是如此。
回避型依恋:当他们同母亲分离时很少表现出抑郁,甚至当母亲想主动引起他们的注意时,他们仍然表现得很冷漠。
这类婴儿对陌生人相当友善,但有时会像忽视自己母亲那样回避和忽视陌生人。
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得极度压抑,他们似乎对于是要接近还是回避母亲表现出犹豫不决。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看起来不知所措,或者他们会在接近母亲的过程中因为母亲的接近尔突然跑掉。
他们也有可能在不同的重聚场景中同时表现出这两种模式。
依恋模式与成人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自我模型他人模型积极消极积极安全型(安全型依恋)过度型(抗拒型依恋)消极消极型(回避型依恋)恐惧型(混乱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对将要面临的挑战充满自信;更可能和未来的伴侣或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
过度型依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消极型依恋: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
恐惧型依恋:害怕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收到伤害,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
二、过去的亲子关系②:父母养育方式父母对孩子的不同养育方式,将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与社会化发展造成重要影响,心理学家用两个轴区分四种不同类似的养育方式:而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社会适应状况的关系可见下表: 类型 民主型父母专制型父母放任型父母拒绝型父母特点父母规定了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并与孩子讨论,虽然他们认可孩子的正确判断,但他们同时也使用理由和权利让孩子执行他们的行为标准。
父母建立了严格的规则和期望,并要求孩子严格执行。
这些父母期望和要求孩子服从命令。
父母任孩子的表现而不顾他们自己对孩子的理想期望。
他们很少强迫孩子遵循父母的行为准则。
父母很少关注孩子的需要,并且很少期望孩子有什么行为。
孩子的行为表现 这些孩子表现出精力充沛的-友好的行为。
这些孩子表现得非常自立、愉快,他们能够应对各种压力并倾向于成功。
这些孩子经常在行为上表现得矛盾冲突的、易怒的,即情绪化,他们对刺激非常脆弱,并且不友好。
这些孩子通常表现出冲动-攻击性的行为,通常是难以对付的、专横的,并且一般成就较低。
这些孩子通常不成熟并容易出现行为或心理困扰。
三、亲子沟通①:亲子边界高期望低期望高关注、应答低关注、应答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拒绝型我好,你好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模糊 (缠结) 清晰 (弹性) 僵化 (疏离) 心理距离 过近 合适 过远 责任不合适分派 过度承担 合适 责任清晰 推诿不承担责任 角色角色混乱角色明确角色缺失四、亲子沟通②:有效处理亲子冲突(1)父母-青少年的冲突常出现在五个方面:社会生活和习惯方面。
责任方面。
学校方面。
家庭关系方面。
社会规矩方面。
(2)父母与子女两代之间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中年一代青少年一代小心谨慎、富有经验胆大、喜欢冒险,有时候会做出一些愚蠢的尝试喜欢回首往事,倾向于把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应当活在现在,过去与己无关 比较现实,有时会怀疑生活和人易理想化,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模糊——清晰(弹性)————僵化⏹ 缠结——一定程度的渗透性——疏离在习惯、道德等多方面都比较保守不受传统束缚、喜欢挑战传统观念、体验新的习惯容易满足、接受现状批判事物、期望改革和变化希望保持年轻、惧怕衰老希望长大,但不喜欢变老的想法受“人应该保持与年龄相对应的行为”常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合的行为这一观点的约束☐☐☐妥协——顺从儿童对抗——叛逆儿童☐回避——顺从儿童✓亲子冲突中的自我状态和沟通模式分析✓成人自我会如何处理?✓自我管理、交往技能、谈判协商✓亲情是处理亲子冲突的基本条件✓冲突往往来自于混乱的人际边界✓向父母展现你的成人意识请思考:如何在与父母的关系之中体现你的成人意识和成人角色?第七讲大学生恋爱发展与人格发展爱情是男女双方在相互交往与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彼此爱慕和依恋的情感。
爱情是建立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综合需要基础之上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
爱情具有:(1)相互吸引的魅力。
(2)情感的依恋性。
(3)情感的忠贞性。
(4)与性爱不可分。
一、爱情是什么——爱情三角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亲密,是两人之间感觉亲近,温馨的一种体验。
简单说来,就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觉体验。
1. 渴望促进被爱者的幸福。
2. 跟被爱者在一起时感到幸福。
3. 在一起做事情时,都感到十分愉快,并留下美好记忆,4. 尊重对方。
5. 跟被爱方互相理解。
6. 与被爱方分享自我和自己的占有物。
7. 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
8. 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
9. 跟被爱方亲切沟通。
10. 珍重被爱方激情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
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
性的需要,是引起激情的主导形式,其它自尊、照顾、归属、支配、服从也是唤醒激情体验的源泉。
短期的承诺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
长期的承诺则是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责任心。
也就是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
两者不一定同时具备。
比如决定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愿意承担责任,或者给出承诺;又或者决定一辈子只爱他/她,但不一定会说出口。
爱情的三种成分构成了八种不同类型的爱情:⏹无爱:三个因素都不具备。
很多包办婚姻属于这种类型。
⏹喜欢:只有亲密关系。
在一起感觉很舒服,但是觉得缺少激情,也不一定愿意厮守终生。
⏹痴迷的爱:只有激情体验。
认为对方有强烈吸引力,除此之外,对对方了解不多,也没有想过将来。
⏹空洞的爱:只有承诺。
⏹浪漫的爱: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没有承诺。
⏹伴侣的爱:有亲密关系和承诺,缺乏激情。
⏹愚昧的爱: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关系。
⏹完美的爱:同时具备三要素。
二、大学生恋爱的特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普遍的恋爱现象,与以往相比具有的特点:(1)低龄化,以往高年级或毕业生恋爱情况多,现在低年级学生也开始恋爱。
(2)公开化,以往采用比较隐蔽的方式,不愿公开;现在不在乎别人的注目与议论,大胆公开。
(3)进展快,以往相识—热恋需漫长时间;现在相识—热恋进展迅速。
(4)恋爱观,以往恋爱以结婚为目标;现在不以婚姻为唯一目标,恋爱动机与目的逞多样化。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1)自主性强。
(2)不成熟性。
(3)不稳定性。
(4)自我控制差。
(5)耐挫折力弱。
三、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与目的1、情感寄托:生活乏味,寻求知己。
2、功利:恋爱以获取利益为目的。
3、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爱好一致。
4、把握时机:把大学作为最佳恋爱场所。
5、满足欲望:追求性的体验。
四、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要求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貌仪表:容貌、身材、体态、风度、身体素质。
2、学识才干:专业技术、学识水平、办事能力、社会阅历。
3、思想品行:思想境界、兴趣爱好、生活及事业的取向。
4、社会地位:对方本人、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的职业、名望、地位。
5、经济条件:对方及其家庭财产、收入、住房条件。
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选择恋爱对象标准的差异:男大学生选择标准:(1)共同语言、相互理解、志趣相投、性格和谐。
(2)温柔贤慧、知书达理、善于持家。
(3)心底善良、尊老爱幼,能赡养家庭。
(4)有主见、有能力、能在事业上相互扶持。
(5)漂亮、美貌。
女大学生选择标准:(1)有气质、有事业心、胸怀宽广、博学多才。
(2)要诚实、感情专一。
(3)谈吐举止文雅、幽默风趣、爱好广泛。
(4)生活事业两兼顾。
(5)物质条件、地位权力、经济利益。
五、大学生相互爱恋的心理因素1、生理、心理的成熟所决定。
2、对未来事业及婚姻家庭的憧憬。
3、受外界环境影响。
4、不甘寂寞、填补空虚。
5、需求互补。
6、态度相似、时空接近。
六、爱情的发展阶段爱情发展的四个阶段接触热恋磨合承诺一见钟情日久生情好感、喜欢、爱?单相思追女/男仔“情人眼里出西施”学做男女朋友“冲动是魔鬼”“有异性没人性”振奋与不安边界的模糊“老公”和“老婆”爱的天平油盐酱醋茶“性格不合”我家-你家为了我,为了你“异地恋没结果”包容七、大学生恋爱中的常见心理问题(一)自我评价失当:1、自视过高。
2、自卑感。
(二)理想脱离实际:用虚幻的理想形象去比照现实生活中的异性,盲目要求异性对象的完美。
(三)急于求成的心态:1、担心毕业后难找对象。
2、由于年龄大或迫于父母压力。
3、不能慎重地对待恋爱问题。
(四)影响恋爱交往的心理:1、羞怯心理:过于胆怯、羞涩、举止失态等情绪反应,常使人陷入难堪的境地。
2、嫉妒心理:变态的嫉妒心理不利于恋爱关系发展。
3、猜疑心理:由变态嫉妒心理所引起,给双方感情带来伤害。
4、逆反心理:越是难以得到的越是珍惜;越是容易得到的反而不珍惜。
5、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采取自我封闭,逃避现实。
6、光晕心理:即光环效应。
在交往中将对方的印象加以想象和夸张,模糊了对对方的正确认识。
八、应对恋爱中的心理挫折和感情危机(一)单相思与爱情错觉:1、改善认知。
2、大胆表白。
3、做好思想准备。
4、及时转移注意力。
(二)失恋:1、端正认识,理智疏导。
2、更新、升华、积极投身工作与学习。
3、代偿迁移。
(三)恋爱中的感情纠葛:1、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
2、本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审慎负责的态度。
3、寻求切实可行的妥善解决问题的途径。
4、具有敢于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决心。
(四)恋爱中的情感危机:1、注意避免自己的情感任意发泄。
2、防止过分压抑自己,造成严重心理障碍。
3、求助于他人或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和指导。
九、大学生恋爱的误区(一)沉溺于恋爱而荒废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