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
安全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

这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等的客观存在而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发生的状态,不包括纯粹由于人的行为导致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违
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职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

科技手段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

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
道德、
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倡导安全文化的效果可能要在2~3代人的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必须从孩童时期抓起。

另外,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

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

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
中的重要地位“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以提高劳动者安全素质为主要任务,具有保障安全的基础性意义。

笔者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分三个层次进行,包括表层物态文化、中层制度文化及深层精神文化。

其中塑造企业共同的安全价值观是精神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也是衡量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功
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

而这种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就需要党群部门结合自身特点发挥“造势“作用。

“势”相对于“形”,指事物根据其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的方向或趋势。

“造势”是人们对客观形势的正确感知和能动的反映,是顺其“势”而营造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舆论氛围。

是一种催人、逼人的人气。

“造势”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党群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要研究“造势”的新
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工会要研究分析职工构成和群监工作特点从维护职工安全权益入手,进行“我懂安全、我要安全”的造势;共青团要贴近青工群体,了解青工喜好和成长特点,发挥团员、岗员在安全生产中的生力军作用,进行“人人想安
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通过广播、电视、音像制品、报刊、标语、横幅、读本等多种媒体以及开展诸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攻势,做到寓教于乐。

这些过程和活动,对于熏陶人的性情,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培养人的安全心态,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氛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过“造势”,把“保证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
健康”这一安全理念转变成每一个管理者的行为准则。

宣传部门要立足安全理论阵地,研究现实条件下企业安全工作的新特点和发展
规律,研究员工的行为规律及各类事故中的人为因素等。

通过各种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提炼出适合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在安全目标、安全宗旨、安全理念、安全管理哲学、安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理论引导,指导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种监督保障作用体现在考核的深度上,不是过去走马观花式,而是扑下身子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群安员、安检员、团员、岗员“安全绩效”的细致考核考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数字统计,而是对每一起三违及事故隐患人的细致帮教和人因分析;考核的深度广度越大,保障作用越强,安全文化建设就会取得质的飞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