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近现代历史发展对我国会计发展影响摘要:通过对年代大事与会计发展的分析,针对已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同时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增强历史使命感,我们现在每天都在创造历史,更好的对自己,子孙和社会负责。
须知“后之视今,犹如今之视昔。
”关键字:一战二战潘序伦科技革命一、1494-20世纪40年代末期近代会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发生了翻天巨变。
百日维新,,中日甲午战争,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统治,五四运动暴发,中国共产党成立,大革命兴起。
受这些历史事件影响影响近代会计在中国得以快速发展,西式簿记在中国官僚资本兴办的现代工业、交通、金融企业中应用,中式会计进行改良尝试,其中还包括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光绪会计表》出版,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连环账谱》出版,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银行簿记学》出版。
这些形成了中国近代会计的雏形。
时间来到了北洋政府时期1914年(民国三年)《会计法》颁行。
在留学归来学子的推动下以国民政府的《会计法》应运而生,该法共分10章1百2107条,对会计制度规定非常详细,其中第3章为会计科目,第4104条规定各项会计科目的订定应兼用收付实现事项及权责发生事项为对象。
大批受过西方会计理论教育的学者开始翻译和撰写大量的会计学著作,这些著作既有对西方会计思想的介绍和评价,也有对中国传统会计思想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对西方会计理论的学习和借鉴,中国会计学界改变了过去会计思想无通约语言的状态,逐渐接受了国际通用的会计范式,使得会计学的传播、教授、应用都更加便捷和规范,初步建立起中国会计学理论体系。
其中不得不提到中国会计之父潘序伦先生。
1924年潘序伦学成回国,先后担任了上海商科大学教务主任兼会计系主任和上海国立暨南学校商学院院长等职,着力引进和传授西方先进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由于当时会计行业需才很急,潘序伦先生在1927年自行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
1928年,他取《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改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后又引申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并将其作为办理各项会计事业的训条,要求立信会计同仁共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生产队社会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也日趋迫切,同时,由于先进技术在多方面的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会计,必然也要适应这些变化。
此外,20世纪初,随着“泰罗制”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50-60年代,管理会计从财务会计中脱颖而出。
1952年在世界会计师联合会上正式通过“管理会计”这个专门术语。
从此,企业会计就正式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
二、1949年至今我国现代会计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以商品和市场经济为寻在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仍在执行业务。
1956年以后,我国完成了对民族工商业的改造,私营企业逐步转变为公私合营或全民所有制企业,商品和市场经济为存在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消失了。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确定了改革开放和搞活经济的战略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较快地发展,并积极吸引外国的投资,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的企业。
按照国际惯例,这些企业的验资、报表审计和解散清算等事项都应由民间审计组织来实施。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的民间审计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81年1月1日上海成立了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1986年7月3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1988年11月18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正式成立,它标志着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开始步入规范化的轨道。
1993年19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这是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走向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其意义是历史性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程,我国加快了会计制度国际化的进程,制定发布了《现金流量表》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发布实施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以适应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信息透明度提到了议事日程,要求上市公司要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提升会计信息有用性,日益成为资本市场监管者,投资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国将满足资本市场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作为制定会计标准的主要目标。
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以及1998年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收入》等7项具体会计准则。
同时,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科技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将会计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会计逐步由手写发展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会计电算化促进了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的加快与使用范围的扩大,从而使会计信息的作用更加重要,为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提高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和质量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除会计凭证由人工录入和审核外,其余各项工作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会计人员可以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任务中解脱出来,凭借计算机的自动化处理,能及时完成各项会计核算任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缩短了会计数据处理的周期,提高了会计数据的时效性。
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在手工操作环境下,会计核算有时不规范,核算工作出现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由于数据处理工作由计算机根据合法规范的会计软件自动处理,只要保证会计数据输入的正确性与合法性,便同时保证了整个会计数据处理过程及其结果的正确性和合法性。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会计电算化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充满了风险。
首先,会计软件是可以被修改的,且修改后不易被发现,同时一款软件的问世,就必然伴随着漏洞存在的可能性。
因此,木马袭击可能会对企业财务系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第三,会计电算化对固件支持依赖性较强,如网络,电力,一直物理配置等。
一旦发生停电,企业会计业务可能无法继续进行。
第四,当下会计软件市场起步不久,缺乏一定的管理机制,会计软件质量繁杂参差不齐,从业人员学习困难。
不同企业可能选择的是完全不同的会计软件,这就导致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新的软件,分散的从业人员精力。
第五,由于对软件的过度依赖,可能会伤害会计人员的业务判断能力,造成一定的失误。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首先应认识到,会计发展规律不可逆转,只有积极认识才能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好的正规公司出品的会计软件,同时建立好自己的会计制度,如需要及时备份,及时培训,规范会计人员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
历史,现实是不可分割的小伙伴,只有正视历史,看到其发展的规律,遵循规律,根据形势变化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切实把握好会计发展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才能推动现实经济发展,延续时代的光辉。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历史的规律,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实践会计的最高追求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附录1:近现代会计纪年1900年后西式簿记在中国官僚资本兴办的现代工业、交通、金融企业中应用。
1900-1912年中式会计进行改良尝试。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光绪会计表》出版。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连环账谱》出版。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银行簿记学》出版。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财政部长主掌会计。
1914年(民国三年)《中华民国约法》设会计专章。
1914年(民国三年)《国务院厘定普通官厅用簿记》施行。
1914年(民国三年)《会计法》颁行。
1914年(民国三年)《修正财政部官制》规定设会计司掌理会计。
1918年(民国七年)会计师事业肇始。
1918年(民国七年)《会计师暂行章程》施行。
1921年(民国十年)复旦大学商学院开设会计系。
1925年(民国十四年)上海会计师公会成立。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1920-30年代改良中式簿记运动及改良与改革的争鸣。
1927年(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财政部会计则例》颁行。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会计师条例》颁行。
1930年(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主计处组织法》颁行。
1931年(民国二十年)主计处会计局成立。
1933年(民国廿二年)中国计政学会成立。
1934年(民国廿三年)中国会计学社成立。
1935年(民国廿四年)国民政府《会计法》颁行。
1935年(民国廿四年)《会计杂志》发表巴舒里名著《计算与纪录要论》汉译本。
1937年(民国廿六年)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成立。
1938年(民国廿七年)主计处编印《中央各机关及所属普通公务单位会计制度之一致规定》。
1942年(民国卅一年)主计处颁发审核各种会计报告准则训令。
1946年(民国卅五年)会计师公会联合会成立。
1947年(民国卅六年)增减分录法提出。
1948年(民国卅七年)立信会计研究编译所成立。
1948年(民国卅七年)国民政府《商业会计法》颁布。
革命根据地时期(1932-1949)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颁布。
1932年中央工农政府财政人民委员部发布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
1934年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报告中阐释会计制度的原则。
1935年中央财政部颁布《暂行会计出纳规则》。
1936年中央财政部颁布《暂行会计条例》。
1944年延安中直机关成立会计研究组。
1945年晋冀鲁豫边区会计学会成立。
1947年中央军委供给处制订会计制度。
1949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成立总会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949-)1949年国家会计管理机构成立。
1950年会计核算首部行政规章《中央金库条例》颁行。
1950年政务院财经委印发草拟统一会计制度的训令。
1950年国家机关会计工作统一规范建立。
1950年对会计记账方法的讨论。
1951年对会计本质的讨论。
1951年政务院财经委印发《核定会计师管理规则》。
1951年全国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会议召开。
1952年《工业会计》介绍班组核算。
1962年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召开。
1962年《人民日报》发表《会计人员的光荣职责》社论。
1963年会计人员职权的行政法规《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颁行。
1964年增减记账法设计运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会计受到严重破坏。
1973年财政部对企业成本管理和会计工作先后发文。
1978年会计干部技术职称制度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