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高考生物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3种群和群落附解析

2018高考生物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3种群和群落附解析

2018高考生物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3种群和群落附解析●关键点填一填1.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种群。

2.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4.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

5.年龄组成的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6.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7.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8.K值不是定值,K值的大小与食物、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9.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10.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是生物群落。

11.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1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3.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4.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15.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6.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丰富度变大,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

●易混点辨一辨(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2)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它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 )(3)一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4)出生、死亡、年龄等特征属于种群特征( × )(5)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6)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7)样方法只能调查生物的种群密度( × )(8)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 )(9)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 √ )(10)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只有种群生存所需的资源和空间( × )(11)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 )(12)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提高K值( × )(13)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增长速率( √ )(14)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 )(15)种群的“S”型增长,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 )(16)研究个体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 )(17)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18)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19)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 )(20)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 )(21)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 )(22)群落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23)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 )(24)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 )(25)人类活动对自然群落的影响总是破坏性的( × )(26)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 )(27)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28)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 )(29)冰川泥上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 )(30)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 )(3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基本技能讲一讲技能1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比较两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1)确定调查对象;(1)捕获部分个体(记作N1),做上标记;实施步骤(2)确定样方的多少、大小(一般以1m2 为宜)、取样的方法(有五点法和等距取样法);(3)计数每个样方内的所调查的个体数目,并换算成种群密度;(4)计算所有方法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放回原环境;(3)一段时间后重捕(总数记作N0,其中带有标记的个体记作N2);(4)估计种群密度(记作N):N/N0=N1/N2适用范围个体分布范围小、活动能力小的生物,如植物、虫卵、蚜虫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如鸟、狼等动物。

注意事项(1)取样时做到随机取样,不掺入主观因素;(2)样方大小可以根据调查对象适当变化。

标记的方法不能影响被标记个体正常的生活调查期内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等温馨提示:样方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图(甲、乙)。

(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

)(3)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模式图:统计图:曲线图:柱形图:方法指导: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例1】(2017年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B【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技能2 “J”型曲线和“S”型曲线(1)比较“J”型和“S”型曲线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模型形成条件资源无限的理想条件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增长率不变越来越小有K值,可在K值有无K值无K值,持续增加附近上下波动种群增长速率曲线(2)讨论模型构建的应用“S”型种群增长中K 值与K/2值的应用: 项目 K/2值(增长率最大)K 值灭鼠等有害动物灭鼠后,如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达不到灭鼠效果,因此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远低于K/2值改变环境,如地面硬化、清理垃圾等,从而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捕鱼等资源利用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值附近,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因此鱼、森林等资源的数量应控制在不低于K/2值改善环境,如定期休渔、封山育林,提升K 值 濒危物种保护如大熊猫除用于科研外,禁止其他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改善其生活环境如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而提高K 值【例2】(2017年新课标Ⅰ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技能3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2)实验流程酵母菌培养类型、条件,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振荡培养基目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观察并计数―→ 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重复 2 、 3 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

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③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④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⑤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

【例3】(2015年江苏卷)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 个计数室B. 计数室的容积为1mm×1mm×0. 1mmC. 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 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解析】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A错误;每个计数室的容积有1mm×1mm×0.1mm,B正确;向血细胞计数板中滴加样液前应先盖上盖玻片,让样液自行渗入计数室,若先滴加样液,统计结果会偏大,C错误;计数时,需统计小方格内以及小方格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细胞,D错误。

【答案】B技能4 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豆与根瘤菌;人和大肠杆菌;白蚁与鞭毛虫等寄生略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同一培养液中大小两种草履虫;牛与羊;水稻和稗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和羊如何难辨别的种间关系:区别竞争和捕食的关系:①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

②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寄生与腐生的区别: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