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及其问题表现
焦虑是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是与未能满足需要,预料到失败或者到某种失败的可能性的心理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每个人都有焦虑的体验,只是由于焦虑的程度不同,人们对焦虑的意识不同而已。
当一个人处在他自己认为很重要或很危险的情境中时,就很容易产生焦虑。
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要参加一次重要的考试时,几乎所有的人考试之前都会比较紧张,担心考不好。
此时,大家都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中。
当这种紧张没有伴随其他的心理异常活动以及相应的身体变化时,属于正常的焦虑。
但是,如果焦虑情绪持续时间太长,使人长期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就可能是焦虑过度了。
焦虑反应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从个体生活意义来说,焦虑使得人们无法正确认识,评价生活中的某一情境,进而也就无法做出与该情境相适应的及时有效的行为反应,从社会生活意义上来说,焦虑可以影响人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
这些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上的不适应,会影响到个体人格特征的形成,而一旦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又必然会影响个体将来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过度焦虑发展到极端可能导致各种焦虑障碍。
总之,过度焦虑会影响学生行为、智力、人格等多方面的发展。
过度焦虑的儿童往往表现出退缩、过度顺从或者易
怒等行为。
他们往往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过分敏感、自我评价过低、做事优柔寡断、谨小慎微、忧郁消沉,从而是导致同伴关系的问题。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过度焦虑是考试焦虑。
由于发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过度焦虑的辅导方法相似,因此,本文主要介绍考试焦虑的辅导方法,对于其他情境的过度焦虑则可以考虑使用相似的方法。
焦虑的主要表现
焦虑从认知、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有表现:
一、认知方面
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体往往思维混乱,无组织,难以有效地应付环境要求。
比如,考试焦虑者将认知的焦点和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思维总是指向考试失败的方面。
他们过度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和考试表现,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能否通过考试、会不会失败等方面。
另外,由于过度地重视考试结果,导致其在记忆、注意力方面受到妨碍,如发呆、愣神、思维停滞等等。
二、生理方面
在生理上,过度焦虑的学生常有不易入睡、做噩梦或食欲不振等情况,这是由于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所产生的生理反应。
比如,有的学生一到考试时,就“心慌、呼吸加快、眼前发黑”等,而且,生理反应更多出现在亲临考场(比如刚走进考场,看到监考老师或者看到老师发卷子)的时候。
三、行为方面
焦虑是一种个体体验到的抑郁、苦恼、不安、不舒畅和紧张。
也就是说,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体,必然会体验到某种不愉快,而且随着焦虑程度的加深,个体在情绪、认知甚至行为等方面的不适表现愈加明显。
过度焦虑的学生往往敏感,多虑、缺乏自信,他们平时往往比较温顺、老实、自制力和自尊心都比较强,对待事物认真负责,但常过分紧张。
他们往往学习认真,但总担心学习不好。
由于过度的焦虑,考试焦虑者不仅不能抓紧时间好好复习,反而会逃避、退缩考试。
越是面对重要的考试,他们复习时就越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