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包括无效吸氧、气道粘膜干燥、氧中毒、腹胀、肺组织损伤。
(一)无效吸氧
1.发生原因
(1)吸氧装置因素:氧源压力低,吸氧管道连接不紧密,吸氧管不通,吸氧浓度不能满足病情需要。
(2)患者因素:气道内分泌过多,堵塞气道;患者躁动,导致吸氧管道脱出。
2.临床表现
吸氧后患者仍不能缓解临床缺氧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烦躁不安等。
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与吸氧前无变化。
3.预防及处理
(1)用氧前仔细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保证氧源压力正常、吸氧管道连接严密不漏气。
连接患者的吸氧管妥善固定,避免脱落和移位并保持通畅。
(2)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用氧效果。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避免分泌物结痂堵塞吸氧管。
(4)一旦发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尽快恢复有效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
1.发生原因
(1)病室内干燥,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吸入的氧气不能充分湿化。
(2)过度通气或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大于60%。
2.临床表现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刺激性干咳,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口咽干燥不适,部分患者有鼻出血或痰中带血。
3.预防及处理
(1)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蒸馏水,保证吸入的氧气受到充分湿化。
(2)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45%以下。
(3)过度通气的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4)对于气道粘膜干燥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三)氧中毒
1.发生原因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或高气压氧可造成氧中毒。
正常人持续吸入60%~80%的氧24小时以上,或吸入100%的纯氧6小时即可出现氧中毒症状。
2.临床表现
氧中毒时主要表现在肺部的变化,中毒的程度取决于吸入气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候,患者即可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咳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吸氧超过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吸纯氧1~4天后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个别患者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
胸部X片可见两侧呈对称性弥漫分布散在的小斑片、浸润阴影。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掌握给氧的指征,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和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流量给氧。
(3)给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认真观察氧疗效果;向患者宣传用氧安全,告诫患者切勿自行调节氧流量。
(四)腹胀
1.发生原因
通过鼻导管给氧时,插管过深,氧气误进入食管。
2.临床表现
吸氧后患者缺氧症状未得到改善,却迅速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胸式呼吸渐弱、呼吸表浅急促、口唇青紫、脉搏细速等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3.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的给氧途径,正确掌握鼻导管给氧的方式方法,插管前应仔细测量插入深度,以防插入过深,鼻导管误入食管。
(2)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仔细观察用氧效果,如缺氧症状不缓解却发生急性腹胀,应考虑到发生上述并发症的可能,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五)肺组织损伤
1.发生原因
瞬间大流量、高气压氧冲入肺内,造成肺组织损伤。
多见于未调节好给氧流量即连接鼻导管进行吸氧,或吸氧过程中不断开鼻导管即调节氧流量。
2.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