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摘要】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创造力量,心理健康则是这种力量得到最大发挥的重要因素。

但近些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很多忽视。

因此,在教师的工作中,应该更多的去关怀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关键词】性格类型背景资料需求师生关系对话方式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88-01
一、了解学生
(一)掌握学生性格的划分和定型
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作为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采取不同的途径,打开学生内心世界的大门。

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荣格的性格分析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将人的性格分成“内倾型”和“外倾型”,并对性格的“一般态度类型”和“机能类型”加以论述。

个人的心理活动有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四种基本机能,荣格据此又将人的性格分成八种。

分别是:
1.外向思维型:这类学生喜欢把决定赋予某种法则,并借助这种法则,衡量善恶,决定美丑。

在他们看来,与此程式相符就是对,相悖便是错。

虽然他们能冷静的思考问题,但极易成为教条主义者,情感受压抑。

2.外向情感型:这类学生多为女生。

他们总会去寻求一种“恰当”
与“得体”,来顺应周围的评价,做到与传统价值标准一致。

他们认为的美与丑并不是出自主观情感,而是多数人认为如此。

这类学生乐于交际,但容易感情用事,仅凭主观判断来衡量事物的价值,思维受压抑。

3.外向感觉型:这种类型以男生为主。

他们是天生的乐天派,追求快乐,善于交际,喜好可触及的现实,不断追求新的感觉体验,但很少利用已获得的经验,遇事不经过考虑,容易随波逐流。

4.外向直觉型:这种类型女生较多,总是喜欢发现并追求各种可能性,只要存在一种可能性,他们就会寄托全部努力。

他们对新的对象和情境充满热情,但一旦对象被探知,不再有发展前景时,他们就会果断放弃。

他们做事,仅凭预感,极易改变主意,产生悲观失望,感觉受压抑。

5.内向思维型:这类学生关心新观点。

他们总是强迫事实变成他们所想象意向的形状。

他们不愿意屈尊去赢得他人的赞赏,常常显得执着、任性。

在外人看来,他们有点盛气凌人,难以接近。

他们侧重于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对思想观念感兴趣,喜欢独处,但社会适应性较差,情感受压抑。

6.内向情感型:这类学生常常给人一种感伤主义的印象,在女生中突出。

他们沉默寡言,气质忧郁,举止谐和,不惹人注意,不想以任何方式去改变或影响周围的人。

他们文静,有头脑,但很敏感,感情冷淡,思维受压抑。

7.内向感觉型:他们常常持一种温和态度,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
界,远离客观现实,对于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索然无味,除了艺术,他们找不到别的方式表现自己。

外人看来,他们沉静又随和,但感情贫乏,直觉受压抑。

8.内向直觉型。

他们喜欢在不同的意向中建立一种可能的联结。

他们具有清晰的预见性,对感觉印象很依赖,观点新颖且稀奇古怪,不关心外界事物,脱离实际,爱幻想。

根据荣格的理论,纯粹的内倾型和外倾型的人是没有的。

这种划分,只表示在特定场合,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出的某种占优势的态度。

(二)掌握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资料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都是不同的,或好或坏。

长久之下,就会对学生的性格、行为方式、学习方式产生影响。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了解班级里每个学生所处的生活、学习的环境,并对其不同成长阶段进行评价,然后将这些信息整理归档,成为每个学生的私密档案,以便今后的沟通。

这些信息的获得,可以通过与学生的直接交流、也可以通过间接的了解,比如学生间的议论或者对学生的观察和走访。

二、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根据人的不同需求,提出了“基本需求理论”。

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按次序逐渐递升,具体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不同的学生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要实现
学生在学校获得不同需求的权利。

其中,最重要的是免遭伤害、获得友谊、树立自信、获得尊重。

众所周知,一个学生只有在安全、安心的环境下,才能放下负担去学习、去沟通,如果连基本的需求都无法获得,那么学生必然会产生防御心理,戒备免受侵害,更不要说走进学生心里,了解他们的想法和世界。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中国自古有着尊师重道、师尊生卑的传统,数千年来,师生关系更加演变成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不可置疑的局面。

而现代社会,师生互相尊重、人格平等则成为伦理关系的基础。

近些年来,经过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我国提出了要建立“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共创共乐”的新理念。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学者”形象,以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在生活中,应树立“长者”形象,做学生的朋友,做值得信赖的人,遇事学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于学生的不礼貌行为,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适当加以疏导,不激化矛盾。

这样,学生就会愿意与你交流,不会产生因为防备、害怕而不敢和教师沟通的局面。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在于此。

四、合适的交流与访谈
(一)带着一双观察的慧眼
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特别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和负面情绪的影
响。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带着一双慧眼,去观察学生的行为和变化。

比如,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家庭的突发变化、同学关系的变化等等。

这些变化往往是学生自己无法解决又不敢轻易求助的,但在表情、行为上会有反常的表现。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细节,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培养共同爱好
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喜好、行为方式、生活经历等。

这样有助于与学生形成共同语言和话题,在谈话时才能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通过感兴趣话题的引导,还能使学生放松紧张的情绪,方便师生之间的交谈。

(三)不同的交流方式
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交流方式,有的人适合面对面交流,有的人适合书信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尽量多听(学生自述)少说,言简意赅,避免教条似的责骂和体罚。

参考文献:
[1]荣格. 《荣格性格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2]马斯洛. 《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3]闵文,罗嘉文. 《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广东工业大学,教学研究2006年1月第二十九卷第1期
作者简介:
顾奕(1988-),男,辽宁省丹东市人,硕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