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文山东工商学院学院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班级:计科142学号:*********名:***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为此,他们产生了争论。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派;改良派;争论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中国的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因此,他们进行不懈的争论。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1]50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
他们主张把学习的内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的阶层,不断要求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维新派积极和封建守旧势力派展开斗争,传维新思想。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的传播,形成变法的维新的思潮,并展开一场变法的维新的政治活动——百日维新。
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维新运动有两个目地:一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是发展资本主义。
由于时代的条件的关系,也与他们自身的认识有关,这个两个目地都没有达到。
他们希望用维新运动发布新政谕令发展资本主义,不能认识到封建制度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大桎梏,以为靠一位皇帝自上而下地发布命令就可以实现资本主义的改革;不能认识到发动广大人民起来推翻封建势制度的必要性,害怕革命。
(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啦。
但是有一部分人的思想更加进步,更加激进,他们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1]59革命派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选择武装奇异的斗争方式,这正是革命派和改良派的不同点。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运动,矛盾都是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主张———“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2]其内容是:民族主义,包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联想内容。
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结束满州政府的专制制度。
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
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内容是“平均地权”。
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加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但不能彻底完成反封建的任务,而且缺乏坚决的反帝精神,无论是同盟会还是南京政府,都不能明确地提出反帝的主张。
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其胜利果实最终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势力的代表袁世凯攫取乐乐,终不免失败的命运。
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也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唱了挽歌。
袁世凯攫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逐渐把辛亥革命的成果抛到脑后,形成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的局面。
军阀混战,政治失序,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中国近代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向下沉沦的局面,这时候到了谷底。
直到五四运动发生,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才出现向上发展的转机。
五四运动的基本诉求是“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就模糊地提出了近代中国的主题:反帝反封建问题。
可以说,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三)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由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迅速传入中国。
l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它的诞生就始终以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为奋斗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伟知道思想。
在中共二大会议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正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主张。
从此,“打倒列强,除军阀”便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呼声。
稍后,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并对他的三民主义重新作出解释:民族主义强调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则突出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则突出了“节制资本”的原则[3]。
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大会讲话中特别指出:“现在是拿出鲜明反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来唤起民众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奋斗的时代了!”[3]孙中山还提出了后来被概括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3]促成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共合作,以推进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运动。
国共合作动员了广大工农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高潮,取得了北伐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可以说,从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开始,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开始了。
遗憾的是,在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势力抬头。
随着蒋介石的反共和汪精卫的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了。
国民党在南京建立政权后,中国进入十年内战时期。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通过战争,消灭了异己力量,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巩固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中央政权。
在日本侵略日渐加深的情势下,蒋介石本着“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把反对共产党作为国内最大的政治,实行法西斯式的独裁统治。
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击国民党背叛第一次国共合作、背叛大革命,领导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革命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了持久战的战略指导方针,坚持在敌后战场与敌伪长期作战,与国民党的消极、片面抗战路线进行了斗争,促使国民党不敢放下抗战旗帜。
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和她的领袖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创造了毛泽东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整套完整的思想,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必须先有新民主主义,然后才有社会主义。
l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对中国如何建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作了详尽的阐述。
[1]156毛泽东说,我们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应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而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民主集中制的政府作为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应当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161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应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高举抗战的旗帜,赢得了民心,壮大了党,壮大了人民的军队和武装,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抗战胜利后,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联合各党派建立一个统一、自由、民主的新中国。
但是国民党不愿意放弃一党专政,不愿意与各政党联合建国,不久便悍然撕毁了重庆谈判的纪要和政协协议,发动了内战,企图迅速把共产党和全国的民主力量打入血泊之中。
与国民党的主观愿望相反,人民大众支持了共产党,第三势力转向了共产党。
在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后不过三年,人民解放战争便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蒋介石不得不失去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地位,率领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势力退到台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转折,也标志着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国人民争取到了国家的独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
[1]200二、革命派与改良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争论立宪派与维新派、保皇派是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是由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论的重点不同,而形成的三个不同阶段的称谓:戊戌变法时称维新派,戊戌政变后称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
虽然称谓不同,但均属改良派的范畴。
总称表示了它们改良主义路线的一贯性,分称表示了它们各自的时间特征及对革命派的关系变化。
(一)维新派与革命派甲午战争的惨败引发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国推进灭国的深渊,深重的民族灾难,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此时,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群体站在了救亡图存的前列。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一场轰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开始了。
维新派以新的姿态站在了时代潮流面前,向封建专制制度和守旧的思想文化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他们认为:要把中国从被帝国主义的瓜分中拯救出来,实现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独立,只有向西方学习。
在政治上,用“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来解释社会历史的进程,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学习和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只有学习议会制度才能使“国家无难决之疑,言路无壅蔽之患”,可以“解民于倒悬之危,置国家于磐石之安”。
在经济上,保护工商业、办实业、修铁路、开矿产、设邮局等。
在思想文化上提倡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废科举,办新学,把文学艺术当作推动变法、宣传维新的思想武器。
新思想的提出,动摇了中国古老封建文化的统治地位,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革命派思想的产生受到改良主义的影响。
19世纪末的中国,改良主义思想主宰着思想界,这时的革命派自身为时代主流所吸引,不但与改良派分不清泾渭,就是对洋务运动破产之后仍有统治权位的洋务派头目也没有排除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