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目前立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立法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立法体制存在的缺陷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可以概括为“一元两级三个层次”。

所谓的“一元”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两级”是指中央和地方;“三个层次”是指在中央和地方每一级中都有三类立法主体,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府及政府各部门。

该一体制在总体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但在实践运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立法质量。

主要有:
一是存在立法部门化倾向。

立法部门化就是将执法部门的自身利益体现在立法中,而这必然影响立法的科学性与客观合理性。

造成立法部门化的原因主要在于立法机构缺乏足够有效的立法力量,在立法上完全依赖于执法的各个部门。

在中央层面,由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导起草的法律较少,较多的法律由国务院及其部门实际掌控着起草权。

这就难免将部门利益渗透到立法之中,出现了立法部门化的弊端。

二是存在立法地方化弊端。

在地方立法层面,地方政府部门几乎执掌着所有法规的起草权,地方立法机构对行政部门的立法起草工作依赖性较为严重。

三是存在立法腐败现象。

如2008 年震惊全国的郭京毅受贿案,郭京毅作为商务部条法司正司级巡视员,主持和参与
了近20年多年的全部外资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订。

在此期间,郭京毅利用其自身职务权限,即法规的制定权和法律适用标准的释明权,接受贿赂,牟取个人利益,为国美电器公司并购铺路,受贿金额高达人民币 845万余元。

四是存在立法冲突现象。

比如,按照现行《立法法》的规定,各部委有制定规章的权力。

但各部委制定规章的权限范围却没有明确规定,因而各部委有时即从部门利益出发,“抢权立法”、扩权解释,抑或互相推诿、回避义务,将自身利益千方百计最大化,将自身义务和责任则尽一切可能最小化,导致“行政立法权侵越国家立法权”和“授权立法的脱缰”,影响了立法和执法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的提出
要克服立法体制和机制中存在的上述弊端,一个必要的步骤就是完善立法体制和机制,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则是这个完善步骤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第三方”,是指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所调整的对象不存在利益相关性的机关、团体或组织,包括地方立法研究会或研究院、高校或科研单位等。

2001年开始,地方人大委托第三方起草法规草案的立法实践就已在重庆、天津、甘肃、山东、安徽、辽宁、湖北和云南等地进行,效果较好,克服了“立法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制化”的不足。

去年,民革中央积极响应中共十八届四中全
会提出的“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法律法规草案”,充分发挥自身界别优势,联合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共同起草完成《志愿服务条例示范文本》。

这也是较为典型的第三方立法的例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