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过程与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过程与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批准:审核:编写:
2014年7月10日发布2014年7月10日实施
1.目的:
对产品实现的必须之过程进行监视与测量,以确保满足客户的要求;对产品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

对公司管理体系的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之能力,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适用于对产品实现过程持续满足其预定目标的能力进行确认;对生产所用原材料,生产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监视和测量,以及对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3.职责
3.1品保课负责对产品过程监视和测量的归口管理;
3.2总经办负责对体系运行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负责的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4.定义:
4.1三不政策: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传递不良品
5.流程图:
6. 流程说明:
6.1 总则:
6.1.1 为了确保管理体系具备实现策划时预期结果的能力,保证管理体系不偏离文件的规定,最终
满足客户要求,各部门采用适宜的方法,对本部门负责的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适时进行测量,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以确保产品和过程的符合性。

6.1.2 需进行监视和测量的管理体系过程包括:管理过程、产品实现过程和相关的支持过程,在
对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时,应根据过程的特点,采用内部审核、日常监督、检查、定期评审、考核评价等方法进行监视,对于可以用测量方法进行测量的过程参数或过程结果进行测量,以确定量值。

6.2 主要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6.2.1与客户有关的过程
正确理解并确定客户的需求,密切与客户进行沟通,及时提供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使客户满意。

1)业务部负责对合同履行或完成情况的检查和统计;
2)业务部负责与客户沟通的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
3)业务部对客户满意度的测量和统计分析等。

6.2.2 设计和研发过程
设计、研发出高技术水平、低费效比、有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并为采购和生产服务提供正确的信息。

1)研发部组织对设计和研发进行设计评审;
2)对采购、生产、服务及客户使用中发现的由于设计造成的质量问题的分析和评价;
3)业务部对同类产品的水平、市场占有率的比较和评价。

6.2.3采购过程
确保采购产品质量满足要求、价格合理、供货及时。

1)品保课对原材料进公司后的进料检验合格率即批退率进行统计分析;
2)生管课对“供应商物料延迟供应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仓库的库存量、周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 采购负责对采购产品的价格和服务进行统计和分析。

6.2.3 生产过程
确保产品的符合性质量,确保能持续、稳定地生产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

1)对品质不良率的统计;
2)对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的统计和设备完好率统计;
3) 对过程能力的确认和评价;
4) 对关键过程和特殊过程执行作业指导书的检查和评价;
6.2.4 管理和支持过程
公司各管理部门管理有效性。

1)各部门对主要负责的管理过程的实施及效果进行检查和考核;
2)人力资源部对员工的培训效果的评定;
3)总经办对监视、测量设备周期检定送检率和合格率的统计;
4)品保课对公司各部门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和统计等。

6.3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6.3.1 品保课负责编制原材料、过程产品的检验规范,并对应形成的检验和试验记录作出规定。

6.3.2进料检验
6.3.2.1原辅材料到厂,仓管员核对送货单(或类似单据),确认物料品名、规格、数量无误、包
装无破损后,将物料放置于待检区域,并通知进料检验员进行检验。

1)检验和验证合格后,检验员在“验收单”上签字确认,并将结果记录于《IQC进料检验表》上。

仓库管理员见经签字确认的“验收单”办理入库。

2)原材料测试:以《原物料确认卡》、《进料检验规范》为标准进行测试,需送测试房检测的物料,由IQC负责取样后转交测试房QE做测试。

QE按各类测试规范进行测试并将
结果记录于《物料性能测试报告》上;测试结果应及时反馈给IQC,当测试结果不合格
时,IQC应在《品质异常通知单(原料)》上描述测试结果并附上《物料性能测试报告》
交品质课长认后,将结果反馈生管、采购依《不合格项(品)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6.3.2.2客户有特殊要求,公司无设备检测的物料,采购应向供应商索要“合格证”、“产品检验标
准”、“检测报告”等资料交品保课保存,IQC依《原物料确认卡》对物料名称、规格、型
号、外观、颜色、包装等项目进确认、核对;当产生质量争议时送客户要求的检验机构
检测,以验证其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3.2.3外协件的检验:同6.3.2.1
6.3.3 在制品的监视和测量
6.3.3.1研发部根据产品技术指标和生产设备要求制定《作业指导书》,包含以下内容:
1)对应工艺流程图的产品名称、工序和编号;
2)该工序所需工具、量具、生产设备、模具名称或型号、编号;
3)该工序产品示意图(必要时);
4)工序操作步骤、工艺要求及注意事项;
5)强制性认证要求的运行检查方法(必要时)。

生产部应将现场使用的各类作业指导书放置在相应工位或查阅台上,以便操作人员查
询。

6.3.3.2首件检验
1)半成品首件:组长做一个标准的半成品给员工看,员工据此标准做一个半成品给组长及流动品检签名确认做为首件,置于指定位。

如果有人员变动,首件必须由新接手员工重新制作、确认。

2)成品首件:大货出来的第一个合格品,由组长依据样箱、《原物料确认卡》、《内部联络函》、《制造通知单》进行核对后交给流动品检、生产课长、生产部厂长、业务签名确认。

6.3.3.3自检
1)全厂实行三不政策,每位员工养成“做事之前先检查上一道工序的产品是否符合标准,做完自己本工序之后进行检查,确认符合标准之后才可流入下一道工序;如果发现自己做出不良时,坚决不传递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这样的品质管控意识。

对于生产的不良,
没有找到根因不能继续上料,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2)不合格品应及时返修,无法返修的不合格品应隔离处理,依《不合格项(品)控制程序》执行。

6.3.3.4过程巡回检查
1)流动品检员适时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包括工艺流程、作业方法、操作人员的自检监督、使用设备、工装、夹具是否正确,做好《装配制程检验表》;
2)不合格品应及时返修,不能返修不合格品应隔离处理,执行《不合格项(品)控制程序》。

6.3.4成品的监视和测量
6.3.4.1 0QC依据《成品检验规范》对各线成品进行抽样检验合格方可入库。

检验结果记录于《装
配车间品质检验记录表》。

如抽箱不合格,由生产单位返箱重检,直到合格为止。

6.3.4.2 QA在出货前对成品进行抽箱检验,并将结果记录于《成品检验报告》。

验货合格后方可交
给客户验货。

如客户不需要验货,通知成品仓安排出货作业。

不合格品按《不合格项(品)控制程序》处理。

6.3.5除非客户批准,否则在所有规定的检验活动未完成之前,不得放行产品,因客户批准的特例
放行,应由业务负责办理相关确认手续,品保课签字并作好相关质量记录,生产部方可放行并做好发货记录。

6.4监视和测量记录
6.4.1所有要求的检验项目,在相应的记录中都要真实填写具体的检验数值,并有授权人员签字或
盖章。

对于不合格项(品),应执行《不合格项(品)控制程序》。

6.4.2原辅材料、生产过程、成品的监视和测量记录分别由品保课、生产部负责保存,当合同中有
规定时,相关记录可提供给客户查阅。

6.5 检验标签管理
6.5.1品保课应对印章的持有者严格监控,如不能满足条件时,收回印章,使检验印章能充分起到
对产品符合性鉴证和明确放行责任的作用。

6.5.2 检验员应妥善保护和使用印章,印章丢失或损坏,原印章作废。

使用人可申请补领,但须
追究其责任。

7. 相关文件
7.1《不合格项(品)控制程序》
7.2《进料检验规范》
7.3《成品检验规范》
8. 相关记录
8.1《物料性能测试报告》
8.2《装配车间品质检验记录表》
8.3《成品检验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