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1日,华为技术公布其上半年经营业绩,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
受益于全球LTE网络投资增长,华为进一步确定了在移动宽带业务领域的领导者地位,同时软件和服务的快速增长促使运营商网络业务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企业业务拓展初见成效,增长提速;智能手机P7在全球70多个国家上市。
华为技术一直致力成为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领域的行业领导者,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个人履历1944年10月25日,生于贵州省安顺地区镇宁县,居七兄妹之长。
1963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就业于建筑工程单位。
1974年为建设从法国引进的辽阳化纤总厂,应征入伍加入承担这项工程建设任务的基建工程兵,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技术副团级),无军衔。
1978年,以军队科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
1983年随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而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工作不顺利,转而在1987年集资21000元人民币(2500美元)创立华为公司,1988年,任正非以2万元注册资本创办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电信设备。
1994年,参加亚太地区国际通讯展,获极大成功。
1996年,大规模与内地厂家合作,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
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
2003年荣膺网民评选的"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
2010年,任正非一手打造的华为成为全球最赚钱的电信设备制造商,这一成绩将爱立信这样的传统欧洲巨头甩在了后面。
华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家为新兴市场的电信运营商提供廉价设备的企业,即便在爱立信的家门口和代表最前沿应用的LTE领域,华为也成为赢家。
爱立信等老牌公司的没落似乎已经在所难免,不出意外,今年华为可能会进一步成为全球销售额最大的电信设备商。
对于这样一家市值可能达到几千亿元的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的财富也逐渐浮出水面。
尽管之前善于制造神秘的任正非给外界制造了不少烟幕弹,不过随着新一代领导团队逐渐浮出水面,任氏家族在公司的权力谱系(进而可能是财富状况)也渐露峥嵘——目前任正非的子女和亲戚中至少还有三人位居核心管理层。
不过华为的挑战也着实不少:在运营商对新的投资越来越谨慎(因为3G的投资迟迟难以收回),以及行业倾向于整合(电信、计算和互联网的融合等),中国人力成本的优势持续下降时,如何使公司保持足够的战略弹性和寻找足够的新增长动力。
创业故事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
任氏兄妹7个,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
当时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
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慌,也只能用米糠充饥。
他家当时是两三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
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只是吃一个白面馒头!可以想见,任正非青少年时代是在怎样的贫困中度过的。
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
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1967年在重庆上大学时,因挂念挨批斗的父亲,任正非扒火车回家。
因为没有票,挨过车站人员的打。
步行十几里,半夜到家,父母来不及心疼长子,怕被人知道,受牵连,影响儿子前途,催促着他第二天一早就返校。
分别时父亲脱下唯一的翻毛皮鞋给他,特别嘱咐:“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
‘学而优则仕’是几千年的真理。
以后有能力要帮助弟妹。
”任正非知道那临别嘱咐的分量,啃书本、钻研技术,成了他唯一要做的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上世纪70年代任正非成了部队的技术尖兵。
转业到深圳南油集团后,任正非在家庭和事业中都出现了不适应。
他的夫人先他转业高居南油高管层,他则在南油下属的亏损企业中运营连连失利。
偏偏他又是个孝子,还要把父母与弟妹接到一起居住。
支柱倾斜,那个家解体了。
为了活下去,任正非自己创办公司。
在起初的两年时间,公司主要是代销香港的一种HAX交换机,靠打价格差获利。
代销是一种既无风险又能获利的方式,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公司财务有了好转。
少许好转的财务并没有用来改善生活,而是继续被投进了经营。
当时任正非与父母等住在深圳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在阳台上做饭。
父母通常在市场收档时去捡菜叶或买死鱼、死虾来维持生活。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竭的动力源。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任正非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
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
”在高技术领域活下去更需要超凡的毅力。
他一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离开商人唯利是图这个“一般”,要敢想敢做,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
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不住这种诱惑。
任正非甘愿把自己藏于九地之下。
商人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媒体盛事,企业家们趋之若鹜的工商联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资格,他守拙婉拒。
别人的价值在广场上,他的价值在对企业经营的专注上。
他是沉默、孤独、果决、不求闻达、坚持到底的人,而具有敢于胜利的大勇,总能对一切胜利者以及对每次胜利的偶然因素做出独立而精辟分析。
一个历经人生冷暖的灵魂,从最低的山谷,走到了人生的正午,避开喧闹,获得一种静观。
看事、看人、看物都有了别样的视野。
他常常根据企业、市场、大环境的发展,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的美文,说公司、谈战略、话做人。
他对中国人素质教育的建言、对“冬天”的忧患,以及对英雄主义的旷野呼喊,既能与一线员工保持共鸣,又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有些思想甚至直接被国家领导人所熟悉和欣赏。
视野即价值。
超乎常人的视野,铸造了华为超乎寻常的武器。
动态竞争学创始人陈明哲在2007CEO年会上说,“凡是战略,都是专注,凡是执行都是坚持。
”任正非对此心有灵犀,专注是华为的一种强大力量。
在《华为基本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
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华为固守通讯设备供应这个战略产业,除了一种维持公司运营高压强的需要,还为结成更多战略同盟打下了基础。
商业竞争有时很奇怪,为了排除潜在的竞争者,花多大血本都不在乎。
在通讯运营这个垄断性行业,你可以在一个区域获得一小部分的收益,可是在更多区域运营商们会关闭你切入的通道。
任正非深知人性的弱点,守护着华为长远的战略利益。
许多公司垮下去,不是因为机会少,而是因为机会太多、选择太多。
太多伪装成机会的陷阱,使许多公司步入误区而不能自拔。
机会,就是炙手可热的战略资源。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战略资源都可以开发成战略产业。
有些战略资源能够形成战略产业,有些战略资源则只能为资本运作和战略结盟提供题材和想象空间,却不适于作为一种战略产业来经营。
只有那些特别冷静的战略制定者,才不会被冲动和狂热牵着走,才会避开那些伪装成机会的陷阱。
中国企业的战略资源本来就不多,战略失误将流失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任正非有自知之明。
他善于区分伪装成机会的陷阱和装扮成陷阱的机会。
任正非不修边幅,一身老土的革命同志打扮。
这些已足够让人惊奇,更令人惊讶的,是华为的管理模式仍沿用革命化的团结大动员、唱军歌式的集体行动那一套,这看起来与华为所要打造的新锐的网络技术、透明而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目标,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却又能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在营销方式上,任正非领导的华为也令人感到奇特。
它几乎从不做广告,对现代企业最重视的公关传播也没有丝毫兴趣,领导华为十几年,任正非几乎没接受过媒体的采访。
但即便如此,并没有影响到华为进入到中国顶尖企业行列。
华为2003年的销售额高达300亿元,名列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七名,利润更是名列第一。
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的2010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中,华为以年主营业务收入1492.5亿元位居榜首。
但也有人指出,华为的快速成长与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关,它恰好赶上了中国经济大发展的高潮,通讯基础设施的大量更新为华为带来了巨大订单。
最初,华为是从偏远农村等低端市场做起的,在跨国企业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机会,甚至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手段。
“华为的冬天来临了吗?”任正非喜欢用这样一句话提醒华为。
可以说,正因为他始终抱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使他的照片看起来都很老相,即使穿上挺括的西装。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
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
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
在研制C&C08机的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站在5楼会议室的窗边对全体干部说:“这次研发如果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你们还可以另谋出路。
”言语间充满了悲壮。
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C&C08交换机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
成立之初确立的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的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
但是,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华为要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直接交火,未免是以卵击石。
最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国际电信巨头依仗雄厚财力,也开始大幅降价,妄图将华为等国内新兴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