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问题刍议
从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来看,招商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在许多地方,招商引资就是政府的第一要务。
现阶段各地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实际招商引资的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不仅影响了着招商引资的效果,甚至阻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战略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一、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角色定位
由于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必然要求,地方政府在实施招商引资这一决策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投资环境的营造者
在招商引资问题上,各地都在展开”竞争战”,在这场经济争夺战中,为了吸引域外投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政府领导主动出击,创建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并采取有力措施营造地方软环境和硬环境,同时,提供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的宣传活动,完善招商引资项目的基础设施条件。
地方政府向外来投资者提供本地特殊的优惠政策,基本导向是提供市场机会和利润空间,在信贷资金、土地使用权、劳动力、产权等生产要素配置和产品销售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在税费负担给予减免优惠待遇,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规避国家政策法律规定给予更优惠的政策,形成与其他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政策方面的相对优势,引导外商前来投资。
为确保投资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地方政府还加大经济执法力
度,强化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2招商引资活动的信息供给者
在市场信息服务尚未实现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提供信息是其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可以大大降低外来投资者的信息风险和交易成本,减少和消除外来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决策失误,将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数据、市场环境、区域优势、发展战略、优惠政策、可选项目、投资需求、合作伙伴的资信能力等信息收集汇总、加工整理、综合编篡,提供及时、可靠、全面、完整的招商引资信息。
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利用本地所拥有的资源来合理规划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并通过通过多种渠道对外宣传推介,组建招商团队,协调招商引资活动。
3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维护者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作为市场秩序的监管者,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及时有效地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属部门的违规操作、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行为。
地方政府作为招商引资活动的维护者,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切实保障外来投资者的经营环境和合法权益,打击和制止对外来投资者的非法侵害。
有的地方将外来投资企业定为市长书记联系单位或是政府重点保护单位,虽然有点特殊保护的意味,但是,在某些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的地方,给予外来投资者特殊的保护,还是有必要的。
二、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现有数据来看,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性十分显著,不能简单地否定,但也应当看到在当前新形势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具体做法和实际效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角色错位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替代企业进行招商,而不是让企业自由的进入这个开放的市场环境进行竞争,本身就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
不少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当起了运动员,在政府内部各部门组建招商小分队,由地方政府领导带队,替代企业进行招商引资。
有的地方政府还制定政府各部门的招商引资任务分解表,地方政府的各部门,甚至连老干局、团委等非经济职能部门也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招商引资上,替代企业进行招商引资。
此外,不少地方政府还根据各政府部门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的多少进行部门评估,并以此来判定各部门领导的政绩,从而导致招商引资主体的错位。
2投资环境得不到改善
环境也是商机,环境培养生产力。
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逐渐成为投资经营者的首选因素。
在招商引资中环境大致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
硬环境一般是指较易进入人们视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物质性,如设施环境、地理环境等;而软环境则是指易被人们用心理感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精神性,如诚信环境、服务环境、
文化环境等。
我国加入wto以后,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wto有关国际投资的规划和我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我国招商引资的环境面临着新的挑战,尤其是在易在被人们用心理感觉的因素,具有较强的精神性的软环境方面。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就是积累资本,打造生产力。
如果法律政策供给不足,投资环境不佳,就会导致企业家转移向其他地方投资,而法律供给充分,投资环境佳,就会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前来。
但是近年来,在外商投诉中,有关政策法规合理性、地方保护主义、公务员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大大增加。
面对众多压力,许多地方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可这些政策法规往往仍然从各自部门利益出发,互不通气,缺乏全局利益观,甚至一些规定相互之间也有矛盾,何谈有良好的投资环境。
3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决策缺乏合理性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完备,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招商引资决策缺乏合理性。
第一方面,脱离本地实际,盲目制定招商引资计划,强调数量规模,并作好硬指标强行贯彻,对所辖地区的各种资产、资源没有进行全面调查,不能做到知已知彼、有的放矢,招商引资成功率低下。
第二方面,过度优惠招商,压低土地价格招商,造成应得利益大量流失。
一些区县为了营造气氛,尽快的引来较多的资金,展开了同周边区县在政策上的互相攀比,甚至不惜血本,压低地价让税让利,承诺只要投资者能来,什么都好说,兄弟之间互挖墙角、互相残杀,渔翁得利的是别人。
乃至有的企业专门找”优惠”的空子,享受完甲地的优惠又跑到乙地去享受。
第
三方面,搞重复建设,造成土地和资产的严重浪费。
有的地方政府无大局观念,面对大量闲置资产,政府不能很好地盘活现有资产,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而是盲目进行基础项目建设,浪费了资金不说,也耽误了宝贵的投产时间,尤其表现在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上。
第四方面,欠发过地区资金不足、技术落后、活力不够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为了招商采取了损害本区生态环境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错误决策,不仅没有发展经济反而带来高污染,消耗了过多的资源,引起自然灾害的发生,使政府和民众对招商引资失去信心。
4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决策执行的不到位
首先表现在政府人员对招商引资的认识偏位,认为招商引资就是为了寻求”政绩”,有的地方为了用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来创造政绩,热衷于盲目追求招商数量、签合资项目和协议金额,少有考虑引进资金和项目是否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是否能发挥当地的优势,结果饥不择食,引进了不少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房产和机器设备闲置、资金周转不灵,危害不浅。
其次,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沟通,招商引资工作关键在于与投资商的沟通,有的政府人员不注重沟通,或不讲究沟通的方法。
使投资者没有足够的信任心理去投资,还有的工作人员不能及早地获取有关信息,不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面对危机及时调整公关方向和策略。
再次,政府机构和政府人员在执行招商引资过程中没有做到公正、高效。
政策执行是在政策制定以后,将政策中的各项内容和目
标变为现实的过程,地方政府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后,将招商引资指标层层分解到政府所有所属部门,不顾其部门职能属性,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务,这或多或少地打扰了部门的正常工作,增加了工作负担和压力,另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使政府机构在执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引进外来经验、先进技术、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从而不能与外来投资者很好的合作,耽误招商工作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