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怎样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怎样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撰稿人:XXX准考证号:XXXXXX指导教师:XXX年月日目录摘要 (3)1.引言 (3)2.就业市场现状 (3)3.英语交际能力 (3)4.语言输出策略[3] (3)4.1限制使用母语,强迫使用英语 (4)4.2减少被动输入,增加主动输出 (4)4.3创设语言情境,促进意义输出 (4)4.4组织语言活动,实现双向交际 (4)4.5超越输出时空,自然习得语言 (5)5.交际场合 (5)6.语言的经济原则 (5)7.文化背景 (6)8.克服交谈的心理障碍 (7)9.结语 (7)参考文献 (7)怎样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顺利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迎来了大融合的美好时机,具备良好英语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

然而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主抓学生英语考试的能力使得学生的理论英语能力较强而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就比较低更别说什么英语交际能力了,针对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提高交际能力的方法:语言输出策略、语言的适用场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以及文化背景,这些有针对性的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就业领域中能有一技之长。

关键词:英语交际能力、语言输出策略、文化背景、语言的适用场合1.引言21世纪是一个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大变革时代,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拥有专业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新世纪人才更需具备国际观念以及通晓、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而其中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具备外语能力。

对外语的需求尤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期间尤为突出,所以英语人才有很大的需求。

2.就业市场现状多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毕业生和具备英语能力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1]。

《河北日报》2008年5月28报道:语言类专业中外语专业就业很容易;外语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红火的专业,招生就业两旺。

同时,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如果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就会使求职、就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

相反,倘若不懂英语或英语能力很低,将会错过很本多就业机会、丧失很多事业发展的机遇。

例如,《沈阳日报》记者今年6月份对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地区和用人单位将英语四级定为准入门槛,除了专业要求外,惟一的硬件要求是英语四级,可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都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外语水平普遍不高影响就业。

3.英语交际能力当然,英语能力必须包括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毕业生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招聘单位的重视,他们不仅把“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直接写进招聘简章,而且还让面试人员直接用英语与应聘者对话。

目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多毕业生欠缺英语交际能力。

其实,社会各界早就意识到我国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低的严峻现状。

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戴炜栋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外语教学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2],“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等现象非常突出。

全国政协委员冯军认为:我国真正懂英语的人并不多,其中绝大多数在国际交流中只能充当“哑巴”和“聋子”。

2008年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但在交流中真正使用英语的时候,很多人仍然感到有口难言。

于是有人提出本了尖锐的质疑:英语人才有口难开,学英语到底为了啥? 正因为此言触动了中国人学英语最深的痛处,所以,4月7日当此文在新华网发布后,立刻引起震动和国人的共鸣,国内十多家知名网站竞相转载,如:新浪网、中国法院网、教育人生网、中劳网、中华硕博网等。

4.语言输出策略[3]众所周知,中国人学习英语之所以困难,主要是缺乏语言环境。

如何挣脱这一瓶颈,一直以来都是语言教育界研究的课题。

1985年,Swain进行了著名的“浸泡实验”(immersion program)。

“She argued that French immersion students do not demonstrate native-speakers productive competence not because their comprehensive input is limited,but rather because their comprehensive output is limited.”通过实验发现: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但并没有获得如本族语者那种语言的产生能力,其原因不是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有限,而是他们的语言输出活动不足。

那么,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语言输出策略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呢?4.1限制使用母语,强迫使用英语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新习惯的养成[5],而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需经过不断的接触、重复和模仿才能够建立起来。

既然二语习得是培养新的习惯和技能,而这种技能又必须在反复的实践中使用,那么就应该“强迫”学习者尽可能多地使用目的语,而非母语。

作为教师,不光要限制学习者而且要杜绝自己过多使用母语的现象,切忌把英语课上成用汉语来讲解英本语的课。

另外,还要深入研究和排除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帮助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顺利形成新习惯。

4.2减少被动输入,增加主动输出“Swain states that besides the necessary comprehensible input,learners must have opportunities to produce the language if they are to become fluent,native-like speakers.”大学英语教学中[7],教师满堂灌输、学习者忙于抄记的现象频频发生。

倘若教师一味地填鸭,就不会创造机会、提供时间给学习者输出目的语。

学习者没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长此以往,便很难流利地输出目的语。

因此,偏爱传统讲授法并迷恋于满堂灌输的教师,一定要把时间还给学习者,让其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语言输出实践。

4.3创设语言情境,促进意义输出语言学家张士一曾说过[5]:语言的实质是人的有机体对于情境的一种的反应。

没有情境(linguistic context),语言就没有了意义。

只有当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下产生时才会赋有意义。

正如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就不能代表什么。

因此,话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

所以,只有让学习者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真实的意义协商,才能培养其得体而准确地运用目的语做事的能力(to do things through language),即交际能力。

故教师必须尽量创设切合学习者实际的可能使用目的语理解和表达的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其身临其境地进行语言输出,譬如,设计商店购物、医院看病、饭店就餐等特定的语境。

4.4组织语言活动,实现双向交际语言是反映人类一切活动的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活动,故语言总是伴随着其他活动。

当学习者参与到特定的活动中,并把他们现有的能本力无限提高时,学习就会扩大化,此时,语言潜势(linguistic potential)就变成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

语言活动必然会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学习者通过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促进了所摄入的新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之间的联接、交融与整合,从而加速语言信息的内化。

同时,语言活动必须通过互动与合作建构知识,因此,特别强调学习者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互动学习语言。

所以,要想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把时间交给学生从事语言活动,如:访谈、对子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自由讨论(brainstormin g)、模拟活动(simulation)、口语竞赛等。

4.5超越输出时空,自然习得语言语言输出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比如课堂、教室。

语言输出必须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当学习者置身于课外自然环境中,并能够主动自发地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就能自然习得语言。

这也正是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的最终目标。

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自然环境中主动大胆地使用英语,逐步养成课外在寝室、餐厅、运动场、购物中心等教室之外的环境中自然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

5.交际场合什么场合用什么语体? 这决定于种种因素[10]:说话人的身份高低,性别异同。

他们之间的交情深浅、谈话的内容、各人的态度、情绪等等。

总之,社会关系至关重要,所谓语言用得得体与否,不仅指语音、词汇、语法包括语言本身是否无误,而且指是否适应它的社会环境。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说话往往有不同的特点。

比方说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上,在正式外交谈判的场合,在和同志们,朋友们欢聚的节日晚会,在日常的家庭生活里各有适应场合的表达特点;对长者,对上级,对朋友,对陌生人,对子女说话也不可能一样,这类变异叫语言的风格变异。

正式的语言是在某些严肃的场合当众使用的语言,例如在正式公开的演说中; 较随便的语言主要是在和私人谈话,私人信件中等场合所使用的语言; 和一个不太熟悉的人讲话或和长者,上级讲话时,避免使用较随便的,甚至是不礼貌的口语,应使用较为客气的语体。

“客气”的反面是“熟稔”。

如果我们和某人很熟悉,关系很密切,我们就会摒弃各种表示客气的语言形式。

例如我们不用“布朗先生”这样客气的称呼,而用名字“彼得”或简称“皮特”,甚至使用绰号(矮子)。

英语不象某些语言有物别的熟稔代词(如法语的tu ,德语的du),但通过其它方式仍可表示这种熟稔关系,试比较这些请求:Shut the door, will you? (熟稔)把门关上好吗?Would you please shut the door?(客气)是否请你把门关上?I wonder if you would mind shutting the door?(更客气)我不知道你是否愿意把门关上?客气和得体与交际手法有关,得体就是避免得罪人,避免使别人不愉快。

有时得体意味着掩饰真情,下面的句子中“gone”和“passed away”是避免提及对方的父亲的“死”这一不愉快的事实的方法,I′m very sad that your father has gone(or passed away).另外在某些场合中,如把一个建议或请求变成试探性的,这样就显得更加得体。

试比较:I suggest that we postpone the meeting until tomorrow.我建议我们把会议推迟到明天。

May I suggest that we postpone the meeting until tomorrow? (得体的询问)Could I suggest that we postpone the meeting until tomorrow? (更加得体的请求)由此看来要使交际成功,必须使语言场合化,艺术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