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得道多助教案

得道多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第一轮课堂教学大练兵教案
南宁市北湖北路学校梁桂宁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格言,揭示课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司马懿(yí)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孟子
二、展示目标,齐读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 深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3.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三、简介《孟子》及孟子
学生简介,教师补充:《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它主要讲的是孟子的政治主张,反映了我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当时诸侯混战,生灵涂炭。

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反映了他“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四、听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六、疏通课文,把握文意
1.展示课件,解释关键字词。

(学生自主解释,按学号顺序解释文中关键的字词)
2.复习翻译句子的方法。

3.翻译课文,把握文意。

(学生自主翻译,指名逐句翻译。


七、研读课文,理解主旨
1. 本文是一篇说理论证的文章,开头先提出什么观点?
2. 围绕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论证?
3. 最后得出什么结论?(用原句回答)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反映孟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八、联系实际,拓展升华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指什么?
九、中考链接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
B.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扶苏以数谏故。

C.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2. 下面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委而去之
B. 亲戚畔之
C.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夫环而攻之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

B. 君子“战必胜矣”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 本文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4.翻译下列句子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板书设计:
摆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
攻城不下——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观点战争事例
(分)守城不住——地利不如人和↓(类推)
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总)(类比论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