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
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
2.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
②失道者寡助()
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5.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
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1.C
2.①如获至宝至理名言至高无上②曲高和寡孤陋寡闻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施行仁政
5.D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
①委而去之(委:)(去:)
②亲戚畔之(畔:)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9.①委:放弃去:离开②畔:通“叛”,背叛
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 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 (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最后一段有哪两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2.在天时、地理、人和这三个因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他的“仁政”主张。
3.天时地利人和人和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6.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失道者(守城者)
7.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守城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8.不能从“域民”到“固国”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能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
9.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10.否定句排比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11.施行仁政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 分)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4 分)
9、翻译下面句子。
( 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 、A
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