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鲍尔吉原野的风阅读答案篇二:鲍尔吉原野的风阅读答案篇三:鲍尔吉原野的风阅读答案鲍尔吉原野①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
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
藤选择做一根藤,是植物里的龙蛇。
②藤想去一切地方。
它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
藤从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
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
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③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
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
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
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
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
④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近刀斧,树一旦丰厚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榻,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
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
藤是明白人,“材”勾连着“用”。
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
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⑤藤不开花,它情愿寒伧,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
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
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
花开过,花瓣被风撤走,被流水偷走。
花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
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
藤没有开花的基因,这不算什么,不开就不开。
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
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⑥日本这个地方国小藤多。
他们建立户籍制度时国人无姓,阿三阿四。
官令民有姓,民取“田、山、松、井”等山野事物作姓,缀以状态助词“中、上、间、下”,也有“藤”。
藤野、佐藤不是一根藤。
山多藤就多,平地有草没有藤。
日本的藤是造床材料、造桥材料,藤条抽人人疼。
⑦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
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
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作什么?融洽。
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
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
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法。
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
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
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
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
毛笔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
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
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
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
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
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
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纠结自来。
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
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⑧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
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
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虫的共生体。
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
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选自2013年4期《散文》)11.作者为什么说藤“是植物里的龙蛇”?(4分)▲12.请赏析文中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
(3分)▲13.第⑤段运用了许多精彩的比喻,请作出赏析。
(4分)▲14.第⑦段叙写文人画里的藤,有何作用?(5分)▲15.你怎样理解第⑧段中作者说的“艺术远离着生活”?(4分)▲11.参考答案:从形上看,藤与龙蛇相似,长而柔,蜿蜒绵长;(2分)从神上看,藤灵动而有生气,有好奇心和探寻精神;不受束缚,追求个性;坚韧不拔,怒而刚烈,与中国人心目的龙蛇一样有着神奇魅力。
(2分)言之成理即可。
12.参考答案:①用拟人的笔法来写藤的精神,即追求自由,活得坦然。
②与“树”作比较,似在表达不求材用的观点,实际上突出其想活出个性的追求。
③“就这么办了”,口语化的表述,再现了藤的内心的决定。
(每点1分,共3分)言之成理即可。
13.首先,把“不开花的藤”比作“药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藤的外形特点和情愿寒碜、平凡,不追求富贵的精神;(2分)接着,把“开花的树”比作“做家务的男人”“粉墨面世的梅兰芳”,通过比较,侧面衬托“不开花的藤”的本色;(1分)最后设想藤开花的情形,运用比喻,感情分明地从反面表明“不开花”才是藤的本色。
(1分)言之成理即可。
14.参考答案: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它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藤,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藤。
写文人画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2分)大师笔下的藤,表现了叛逆、刚烈的精神,寄托着具有独立人格的中国文人的精神。
与上文所描写的藤的个性是一致的,映衬深化。
为下文升华“艺术源于生活”的观点做了铺垫。
(3分)言之成理即可。
15.参考答案:作者从对藤的观察感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说在一般人的眼睛里,所谓“生活”就是物质,就是实用,如椅子、盾、桥梁等等;(2分)在懂得艺术的人的眼里,藤的意义则远远不只是这些,它有着令人遐想的内涵,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给人以精神的享受、美的遐想、情感的寄托、思想的启迪。
(2分)言之成理即可。
篇四:鲍尔吉原野的风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题。
天真鲍尔吉·原野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
在成年人身上,即使偶露天真也非常可爱。
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中专都不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
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我醉欲眠君且去”,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惟有李白,如无赖童予。
在李白眼里,世事无不美好又无不令人沮丧。
这是诗人眼里的生活,但李白赤条条地皈依于美好。
他当不上官且囊中缺乏银两,但口出无可置疑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
我们多么感谢李白不像绍兴师爷般老辣,也不似孔明那么擅遭谋略,不然文学史黯然矣。
人们说“天真无邪”,言天真一物无不洁之念,如孔予修订过的“郑声”一样。
但人生岂能无邪所谓无邪只是无知而已,像小孩子研泥为丸,放在小盒子里,自以为旷世珍物。
所以天真只存在于小孩予身上。
每个小孩子都是诗人与幽默家,都讲过妙语。
小女鲍尔金娜三岁时,我携她在北陵的河边散步。
河水平缓,偶涌浪花,鲍尔金娜惊奇大喊:“小河在水里边。
”小河——在——水里边,我想了很久。
的确,小河若不在水里边,又在什么里边呢倘若我们也肯于把小河看做是一位生灵的话。
鲍尔金娜还讲过“小雨点是大阳公公的小兵”云云。
这些话很有些意思,但证明不了她亦是李白,儿童的天真只由无邪而来,一被语文算术绕缠就无法天真了。
可见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因而一位有知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
谁也不能说爱因斯坦无知,但他天真,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
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
诚实最接近于天真。
齐白石九十岁的时候,翻出自己七十岁的画稿阅读,说:“我年轻时画得多好!”人们对此不禁要微笑,七十岁还叫做年轻吗况且他说自己“画得多好”,对九旬老者,七十岁只能算是年轻,白石老人多么诚实,又多么天真。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他日相呼”,画面上两只小鸡雏各噙蚯蚓一端怒扯。
没有童心,谁能画出这样纯净的作品呢艺术家的敌人,不外自身而已。
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无一不是艺术创作的阻碍。
要克服这种种的“俗”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你不可能一边争官赚钱,又一边保持天真。
老天爷不肯把这么多的能力都赋予一个人。
国画家从古到今,反复喃喃“师造化”,所师者不外是一股浑然自在的气势。
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说的“破空而来,绝尘而去”,它得乎天性,非关技巧。
黄永玉先生在《永玉三记》中,说喷嚏是“一秒钟不到的忘乎所以,往往使旁观者惊喜交集”。
说镇定是“到处找不到厕所而强作潇洒的那种神气”。
精妙,当然也睿智,但也透出说者在语言背后的天真。
睿智或许可以模仿,但天真委实无法模仿。
有的诗人,被人喊打惶惶如丧家之犬,原因就是在诗中不恰当地布置了过多的“天真”。
其实,为文之道如为人之道,天真只是其中一路,可通之路又有万千。
培根如老吏断案,李敖以骂挂帅,都见不到天真,但均可阅可喜。
天真有时是诗,有时睿智,有时幽默,有时也是洞见。
对于天真,最妙的回答是一个孩子为“天真”造句,曰“今天真热”。
1.通观全文,作者眼里的“天真”是怎么样的(4分)答:2.第2段说“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结合原文看,李白的天真表现在哪里(4分)答:3.理解第3段中的两句话的含义。
(6分)①天真只存在于小孩子身上。
②一位有知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
18.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所说的“天真”是一种怎样的性情(4分)答:19.作者说“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又说科学泰斗爱因斯坦是“天真”的,就原文的本意谈谈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5分)答:20.文中“天真”的内涵有不同的层面,依据原文,概述下列所写人物的“天真”各具怎样的内涵。
(5分)答:①李白的天真是②孩子的天真是③爱因斯坦的天真是④齐白石的天真是⑤黄永玉的天真是21.作者说“今天真热”的造句是对于天真的“最妙回答”。
“最妙”在何处试作简要分析。
(4分)答:【小题1】天真是性情的流露;天真无不洁之念;天真委实无法模仿。
【小题2】世事令人沮丧但他皈依于美好。
【小题3】①儿童的天真由无邪而来,而成人有种种的“俗”,自然缺少天真。
②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
诚实最接近于天真。
自身在浊世中历练的巧慧、诡黠、熟练等等让人无法企及天真。
【小题4】天真是一种不加矫饰而自然流露的高纯度的性情。
【小题5】“知识是天真的大敌”仅仅是针对儿童而言,指知识会束缚儿童“无知”式的天真;而客观事实的科学知识塑造了忠实于科学的科学家诚实的人格,也就塑造了科学家天真的性情。
【小题6】①李白的天真是无顾忌、无掩饰的率真;②孩子的天真是“无不洁之念”的无知;③爱因斯坦的天真是对自我的诚实;④齐白石的天真是纯净的童心;⑤黄永玉的天真是精妙而睿智。
【小题7】既表现了孩子无知的天真,又让读者(听者)感受到睿智和幽默的美。
解析:【小题1】无【小题2】无【小题3】无【小题4】无【小题5】无【小题6】无【小题7】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法)莫泊桑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远一些.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瓦尔特·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这时.瓦尔特·施那夫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寒冷难熬.接着迷迷糊糊.噩梦不断.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有个女仆吓得张大了嘴.两眼直瞪.一动不动.手里的杯子砰然掉在地上.其余的人.都跟着她的目光看过去!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开始.就这么一声惊呼.由八个不同的嗓音同时发出的惊呼.骇得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瓦尔特·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这是黎明前寒冷的时刻.矮树丛中.有许多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偷偷移动.黑暗里.不时有一两把铜铁利器的尖梢.被缕缕月光照得闪闪发亮.突然.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瓦尔特·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瓦尔特·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选自.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b.作者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使施那夫斯的形象真实鲜明.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d.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e.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3)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精妙.请说明这些描写的内容和作用.(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草木有本心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到一边.不再被“用.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春来草自青,它放任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的.一违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惨.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14.文中“废品和“无用之物的含义是什么废品:无用之物:15.作者为什么说“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答:16.请解释“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这句话的含意.答:1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作者怎样的价值观你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对成功的看法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汽车等着的时候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年轻人没有回答.他捉摸不透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处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则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综合.这一情况发生的物质层面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要跻身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这对中国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特殊的发展机遇.从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汤因比认为.稳定与活力是人类安居乐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恰恰分别蕴含了这两种东西.因此.他满怀希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两极--中西文化的接触.极有可能融会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的.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不仅如此.汤因比还坚信.能够实现这种综合与统一的将不会是任何西方力量.而只有可能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有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的悠久和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正在开辟和尝试走出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避免二者的缺点这样一条道路.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乃至知识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