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口算加减法》PPT-完美版

《口算加减法》PPT-完美版


课件PPT
典题精讲
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150-80=( )(棵)
15上减8个十,等 于7个十,是70。
150-80=70(棵)
课件PPT
典题精讲
15上减8个十,等 于7个十,是70。
100-80=20(棵) 50+20=70(棵)
课件PPT
易错提示
80+300= 830 正确的应该是
380,计算类似的 题时要认真,细心
学以致用
课件PPT
1)一头牛和一只羊共重多少千克? 330+80=410(千克)
2)一头牛比一只羊重多少千克? 330-80=150(千克)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 先生的 才学和 人格魅 力所折 服,这 节课我 们就来 谈谈自 己心目 中的鲁 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 以结合 课外学 习的收 获来谈 ;可以 讲同鲁 迅有关 的人和 事,也 可以说 说读鲁 迅作品 的体会 。
50+20=70(元) 4+8=12(元) 70+12=82(元)
先算54加20等于74, 再算74加8……
54+20=74(元) 74+8=82(元)
课件PPT
情景导入
把28看作30,先算54加 30……
54+30=84(元) 84-2=82(元)
亮亮为什么要减去2 呢?
课件PPT
探索新知
口算加减法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理解重点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课外再搜集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 故事, 这节课 我们就 来读一 个鲁迅 巧对先 生的故 事。

2、学生自读。指名读。 得好?

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 搜集此 类故事 ,与同 学们交 流。
《口算加减法》PPT
第六单元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第 1 课时 口 算 加 减 法
《口算加减法》PPT
学习目标
课件PPT
1、会进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运算。 2、能够利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景导入
课件PPT
买一件半袖衫和一个书包要花多少元? 54+28=( )
要用口算哦
情景导入
先算50加20,再算4 加8……
典题精讲
课件PPT
第一天剩多 少元?
200-100=100(元)
两天一共收 入多少元?
200+360=560(元)
典题精讲
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课件PPT
150+80=( )棵
典题精讲
15个十加8个 十得23个十,
是230。
150+80=230(棵)
我这样口算:
50+80=130(棵) 130+100=230(棵)
课件PPT
典题精讲
课件PPT
一件半袖衫比一个书包贵多少元? 54-28=( )(元)
典题精讲
我先减去 20,再减
去8
54-20=34(元) 34-8=26(元)
课件PPT
典题精讲
我把28看作30,把 多减去的2再加上。
54-30=24(元) 24+2=26(元)
课件PPT
典题精讲
咪咪快餐店
课件PPT
课件PPT
学以致用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
25+19= 44 38+62= 100 43+28= 71
68-56= 12 82-39= 41 100-45= 55
课件PPT
学以致用
课件PPT
李老师计划为学校买一个篮球和一个足球, 带90元够吗?
35+48=83(元) 答:带90元够。
学以致用
练一练 720+200= 920 300+30= 330 240+400= 640
课件PPT
890-90= 800 970-800= 170 80+300= 380
学以致用
课件PPT
车上的西瓜重120千克,一共有多少千克西瓜?
120+500=620(千克) 答:一共有620千克。
学以致用
课件PPT
熊猫家离竹林有65米。熊猫从家去竹林,边走边 算……
450 350 250 150 50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 子方法 :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 代背景 ;展开 丰富联 想。……

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 ,继续 运用我 们总结 的这些 体会句 子的方 法去学 习课文 ,一定 会有更 多的收 获。

日积月累

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 化宝库 中的一 笔财富 ,这节 课我们 一起细 细品读 鲁迅先 生文章 中的脍 炙人口 、发人 深省的 名言警 句。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文 章,认 识了鲁 迅这位 伟大的 文学家 、思想 家和革 命家, 希望同 学们能 从他的 身上汲 取力量 ,超越 自我。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

师:含义深刻的句子表面是一层意思 ,却暗 含着更 深的意 义。那 么本组 课文中 有哪些 类似的 句子, 我们都 是用什 么方法 去理解 这些句 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