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鳌江大龙

鳌江大龙

鳌江大龙是浙江平阳县鳌江镇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习俗。

鳌江大龙始于明万历年间,是当地渔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或庆祝丰年,在每年元宵节前夕,兴起划大龙活动。

浙江平阳县鳌江镇是鳌江大龙(灯)的诞生地。

这里属江南平原水网地带。

这里有一条全国著名的涌潮江,称"鳌江"。

平阳鳌江迎龙,其龙身用毛竹彩纸装饰而成。

长40米,龙头有丈三四阔的房子那么大。

龙的大嘴张开着,里边衔有一个龙珠。

龙珠的斜前方是空出成半圆球形的上唇,上面用彩色画着八仙和刘海。

2009年9月,鳌江大龙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鳌江大龙始于明万历年间。

当地渔民为了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或庆祝丰年,在每年元宵节前夕,兴起划大龙活动。

根据文献考证,至迟在清代,鳌江大龙已在平阳民间盛行:"古鳌头上下三步(埠),凡某步(埠)迎(大)龙,其余两步(埠)即扮抬阁、高跷、烟火等戏。

"由于在划龙中发生斗殴和强索缘银现象,清光绪年间,平阳县令汤肇熙曾下告示,禁止划大龙。

但民俗自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很难一禁即止的。

到民国时期,划大龙更加盛行。

1916年,平阳人王理孚曾著文描述鳌江划大龙盛况:"(鳌江大龙)每逢旧历元宵赛展三日夜,用火化去。

迎灯之夕,健儿数百负之以趋,绕市三匝,小孩三五成群,于道间拾得片鳞寸甲,即欢呼疾走,以表欢迎之意。

金鼓喧阗,人声鼎沸,亦壮观也。

"1936年4月5日,上海出版的《太白》半月刊曾发表平阳人项经川写的《捆龙夜的杨府殿前》一文,也详细介绍了当时鳌江划大龙的有关情况。

平阳鳌江迎龙,俗称"划大龙",远近闻名。

其龙身用毛竹彩纸装饰而成。

长40米,龙头有丈三四阔的房子那么大。

龙的大嘴张开着,里边衔有一个龙珠。

龙珠的斜前方是空出成半圆球形的上唇,上面用彩色画着八仙和刘海。

龙眼像盏大灯笼。

后面是龙头颈,弯弯曲曲,像一条巨大的蟒蛇颈。

由龙颈向上望,在龙的上唇的反面有一个亭子,里面站着红脸的杨老爷。

亭子后面的龙背上有"童子拜海""八仙过海""杨家将"等神话和历史人物......再后边是龙尾,前半低下,后半翘起,也用竹竿支撑,大龙前后有百余人抬杠向前移动。

过村走巷,每停下就祭祀一番,有参龙者敲着大鼓演唱吉祥颂词。

大龙需迎3至5日,最后把龙整个捆在板凳上,用火烧掉,谓"送龙上天"。

2009年6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十大新发现揭晓,鳌江大龙一举夺魁。

9月17日首届中国(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杭州开幕,"鳌江大龙"在200多名壮汉的簇拥下横空出世。

大龙长80米,相当于3节火车车厢的长度,一颗牙齿有半人高,一眼望过去根本看不到龙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