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书法的线条、空间美

中国书法的线条、空间美

中国书法浅识及笔画——线条美一、“书法”的再认识(一)基本内涵从狭义讲,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

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

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

(二)相关论述1、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书法除了是“写字”,还是写志、写心、写情,写自然。

等“如其志、如其学、如其人”——刘熙载2、书法是由具有生命意味的笔画,线条、构成其基本语言单位的线条造型艺术、具有长、宽度乃至视觉深度、厚度的笔画线条,以其丰富的形式变化——大小、长短、刚柔、燥润及方圆、虚实、断连、收放等,构成一个个、一组组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充满诗情画意的汉字书法形象群,并由这些组像变化复合,而构成一曲视觉“乐音”的交响图。

——郑晓华故有“无色而具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的和谐——宗白华语(三)书体1、楷书——锺繇、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及各魏碑等为代表简史: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楷书至唐代,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

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中唐的颜真卿——《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晚唐的柳公权——《神策军》《玄秘塔碑》,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唐后,代表性的书家主要有赵孟頫——代表作有《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汲黯传》、《胆巴碑》《道德经》等。

2、隶书简介: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代表作:《张迁碑》、《曹全碑》《乙瑛碑》《礼器碑》《晨碑史》3、行书简介:据张怀《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

”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

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

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特点: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2]以欤侧代替平整;[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5]以圆转代替方折;结构特点: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代表作品:行书行书代表作《兰亭序》局部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

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

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4、草书简介: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

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其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草书符号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

类别: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5、篆书篆书:是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大篆:汉字古代体之一。

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小篆: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

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

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

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

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二、书法美的基本内涵1、笔画——线条美2、结构——空间美3、章法——气韵美4、墨韵美5、意境格调美三、中国书法的笔画——线条美(一)笔画——线条在书法中地位、价值●书法家们把线条看成是一种生命的象征●结字因时相沿,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书若人然,须具备筋骨血肉。

血浓骨老,筋藏内洁,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笔画和线条、是书法艺术的基本语言,书法理论中的笔画,除具备汉字的一般意义外,还具有更深一层内涵,即—:笔画不但具有一定外形特征,还具有特殊的笔墨意态,它是一个需要按照一定的行笔笔路线才能获得的活的生命体。

书法点画的生命意态,食特殊运笔方法的结果。

(即笔法——用锋、用笔动作、路径、运笔感觉等)●汉字书法中的“神采”,首先体现为书法笔画线条形体所蕴含的“力感”。

●老不枯,润不肥,险不怪、稳不俗。

——米芾《海岳名言》(二)高质量笔画——线条的基本特征和标准对书法线条美的把握,重点在三个方向: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相对于中国书法线条形式美而言,确乎是“千古不易”的规律,只要用毛笔书写,只要研究笔法效果,这“三感”总是线条的最高境界。

1、力量感●书法的力是一种效果,一种感受——寄存于笔墨线条中,活跃于视知觉、感觉的屏幕上,可以被感觉,但不能直接展示●古人对笔画线条力量感的论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胜,无力无筋者病。

”——《卫夫人.笔阵图》“下笔点画,波撇屈屈,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蔡邕《九势》“书若人然,须具备筋骨血肉。

血浓骨老,筋藏内洁,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张长史折釵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画尾,同是一笔”——黄庭坚《书谈》●以可视的书法线条的力感为审美出发,“力”表现的特征有:(1)逆——正则反之:“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线条中如果有“逆”的追求则其力度与厚度明显增强,沉着雄浑,不可放仿佛。

“字有解数,大旨在逆。

逆则紧,逆则劲。

缩者伸之势,郁者畅之机”——周星莲《临池管见》(2)蓄——实者虚之“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如何?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蓄——是力感构成的潜在技巧,主要目的是保证力度的不外露,是力度深藏起来,造成一种内在的筋力。

(颜体,例子:发弓、短跑冲刺前的缓速等)(3)留——行则驻之“留”的反面是滑“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轻去,是行处皆留也”——包世臣“只是处处留得住笔,不使直走‘——梁同书小结:“逆”的要求是强烈的反动力,有明显的人为的因素,“留”的要求将反动力转化为较温柔的停顿,也有一定的人为意识。

而“蓄”的要求虽然也取停顿,但它的过程却比较自然,不强调人为意识。

(4)中实“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

而古人雄浑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于画之中截——包世臣(例如:陆维钊、启功之书法)“中实”存在的价值,都是反对空怯。

“中实”的关键:五指齐力——手指上力的传导和分布要均匀万毫齐力——其“齐”,是一种立体多维的力的展示,笔毫上的力的传导和分布要均匀协调,书法家们要求每一根线条的构成中(不管什么力度,速度、浓度),笔毫必须尽量铺开,以求每一根笔毛都能尽最大可能传导“力”。

表现维对力感追求的多层次性即丰富性。

(类比:弹指有千钧之力)●书法的“力感”与笔画形状关系书法点画的视觉撞击,首先由形状构成。

龙门石刻——雄壮犀利、雄健有力雁塔圣教序——灵秀(点画的纤巧秀雅——美女插花,婀娜多姿)颜体——雄浑,饱满柳体——骨力俊俏,斩截干脆赵体——秀劲、清雅小结:以上书体不同的力感和风格,都得力于其基本语言,电画外形的塑造●书法“力感”与线条运动形式的关系线条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圆转,翻折,提、按、顿、挫,藏、露、蓄等,这些运动形式的角度和频度都会影响线条的“力感”。

2、立体感●书法——用笔为先;用笔——中锋居重;线条——要有立体感才美(厚度感、深度感),“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卫夫人.笔阵图》“屈折如钢钩”,“万岁枯藤”——都强调了线条的厚度之美(即立体感)●笔画——线条立体感获得的因素:力度、用锋、用笔动作、宣纸的特性、墨色等中锋:强调线条的立体感并不等于单一的强调中锋用笔(关键在于厚度、中实)3、节奏感(笔画——线条角度●古代关于线条节奏感论述:形容米芾字:“风墙阵马,沉着痛快”“刷掠跳宕”“米元章书,笔锋灿烂,少奇多怪”形容王羲之书法:“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故作异;重轻不同,出于天真,自然异”——《海岳名言》“善书者只有一笔,我能有四面”——《海岳名言》●笔画——线条节奏感的基本表现充满变化:快慢、疾涩、轻重、粗细、刚柔、方圆、藏露、枯润(举例:《兰亭序》《蜀素帖》),变化中又能有机的统一于大的基调下,形成韵律感,即基本的形式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