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的媒体也频有报道。

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在自己一年来教学实践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了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困难和挫折。

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

本次的心理培训指导是我收获匪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心理健康对知识教育的影响重大,我们作为教育系统的基线,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是同等重要的。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下面我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在一年的教学当中,总结出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⑴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

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我班就曾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从初中就沉迷于玩电脑游戏,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喜欢自己干自己的,不开心的时候也是因为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只会拿自己的身体自残来进行发泄,那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的表现。

⑵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但是往往这些问题是家长们忽略的问题,却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

据我调查,我班上有拍拖现象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父母离异,他们觉得家里根本给不了温暖她们,心灵上是孤单的。

但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只会责备自己的孩子拍拖,但没有认真思考过当中的原因或尝试去寻找正确的引导方法。

⑶学习竞争带来的无形压力。

即使我们在唱响素质教育这首流行曲,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实行应试教育。

没办法,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成绩更好的考核手段。

或许应试教育实在根深蒂固吧,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虽然我们老师一直在鼓励学生大胆把心中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提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可是,似乎到考试的时候标准答案大多数还是只有一个。

结果确实被我们每个人看得太重了:从6岁开始弹古筝,本来水平已经很高的,这位同学不但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要面对术科方面的突破,但是在一次演出当中失败了,这位同学感觉得相当的失落,结果成绩急速下降,甚至对于古筝采取放弃的态度。

成绩在他眼中比什么都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讲究科学方法去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

(2)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

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

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

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

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4)另外,我觉得学校也可以配合心理老师开展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

这样,他们也具备一些能够解决他们常见的心理小问题。

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我们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能力。

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一颗健康的心灵会使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事半功倍。

我从事班主任工作以来,深切感到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现代化建设者的重要举措,是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的重要保证。

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和谐发展。

现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素质教育也不再是呼声日紧,而是提上的日程化的位置,对教育的关注,从家庭到社会,处处可以体现。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注意到,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二、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其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因为:其一,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

其二,某些好的品德往往要在某些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易于建立起来,因此,只有注重个体的心理教育,使之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才会形成正常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利品德的培养。

例如,人的一项重要品德是“利他”,而心理学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的利他品德要在“移情”个性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才易于形成,所以,注重心理教育,使个体形成移情这个心理素质,才有利于利他这种品德的培养。

其三,从反面来看,个体如果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则最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发生不道德行为。

因为,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青少年,往往倾向于接受与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或易于接纳不良的规范,从而逐步地形成不良的品德。

同时,如上述,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往往会线性地直接导致非道德行为,而心理不健康状态则往往会非线性地导致个体发生不自觉的道德行为,要防止或消除这类非道德行为,从根本上说,就要注重心理辅导,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产生的不平衡状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地生活、正常地成长的前提与保证。

一般来说,如果个体经常性地处在心理不平衡状态尤其不健康状态,就容易发生损害社会与他人的反社会行为,重则违法犯罪,轻则为人所责;或者会出现损害自我的异常行为,令社会不宁,使众人不安。

即使不发生外部的不适应行为,处在不良状态的个体也会因长期处在情绪困扰之中或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导致低劣的心理素质。

无论哪种情况,对学生的正常健康的发展都非常不利。

反之,如果个体处在正常健康状态,则易于适应社会,内心平稳,内外平衡,从而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接受,自我得到充分的发展及获得学习的进步与事业的成功。

三、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1)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过去人们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认为智力高就能成功,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教育界、心理学界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个体的心理素质对其成功、成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影响作用甚至比智力大得多。

心理学界曾作过一项重要的研究,研究者追踪了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30年后,这些儿童有的成为科学家、发明家、社会名流,而也有的成为普通人,他们的智商都很高,差异不大,而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如意志、自控、耐性等,可见人的心理素质对其事业成功意义之大。

目前人们注重并强调“eq”对个体成功的作用,就是反映了这种共识。

因此,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的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促进他们成才。

学生的心理处在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就会线性或非线性地导致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严重的反社会行为与异常行为会直接危及社会治安、破坏学校秩序、干扰学校的正常运转。

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家庭的幸福。

(2)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性意向十分强烈,常自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

一方面竭力想摆脱父母家长的管教,希望家长和成人别把他仍当小孩看待,希望尊重与理解他;另一方面自己也把过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小孩子”,力图与过去的我一刀两断,常常试图通过口头或行为方式宣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学生事实上并未完全成熟,很多方面他们仍然需要向父母、家庭以及他人寻求依赖,从而产生了独立与依赖之间的矛盾与痛苦。

青少年强烈要求独立、对成人干预其行为表示强烈的不满。

然而,由于此时其心理成熟程度还不高,经验不足,因此,成人不会放心,也不会放手让他们独立,因而导致其独立的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不足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