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阅读练习题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阅读(一)爸爸依然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当爸爸走到拐弯儿处的刹那间,()不经意似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消失在拐弯儿处。
()这一切只发生在一瞬间,()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当弟弟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一个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儿的回头。
1、把下面词语填写在适当的地方。
却可是才虽然但还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刹那间——感动——3、选文第一段中的“依然”“ 好像”表现出(),父亲的“不经意似的”动作是(),这一动作表现了父亲()4、弟弟的眼睛里为什么还闪着泪光?()5、我为什么有一种想哭的冲动?()6、课文选自《》作者()。
本文讲述的是()的事,表现了()。
7、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阅读(二)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怀着一颗怦怦直跳的心,蹑手蹑脚地走近母亲,将小脸藏进了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妈妈的围裙口袋里。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羞愧—藏进—蹑手蹑脚—小心翼翼—2、这一段写小彼得睹了妈妈的账单,他的内心世界受到很大的震撼,一种()的心情,一颗()的心,一个()、()的动作,一个(),一个(),将一个内心世界表现得生动、真实。
3、短文选自《》作者()。
本课讲述()故事,表现了()。
阅读(三)骆驼生活在沙漠里。
它的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够望到很远的地方。
沙漠里有水的地方很少,骆驼的嗅觉很灵敏,什么地方有水源,它都能找到。
每逢沙漠里刮起卷着沙子的旋风,它的鼻孔就紧紧闭起来。
骆驼的腿上有一大片胼胝,就是趴在被太阳晒得滚热的沙子上,也不会烫伤。
骆驼的脚掌又宽又厚,走路的时候,两个脚趾分开,不会陷到松软的沙子里去。
骆驼背上有驼峰,在水草多的地方,它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一部分养料变成脂肪贮存在驼峰里。
等到缺乏食物的时候,它就用自己的积蓄来维持生命。
1、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作者将骆驼比做_____,因为在_____这个“海洋”里,骆驼的确跟______一样。
2、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旋风(xuàn xuán )脂肪(zhīzhǐ)陷到(xiàn xuàn )积蓄(xùch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6、先把古诗补充完整,在回答问题。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是朝诗人写的。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抵:浑欲:(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4)、解释3、4诗意:阅读(七)贝多芬坐在钢琴旁熟练而深情地弹()奏比著名的《》。
沉静幽雅的旋()律()在大厅里[ ],优美的乐曲使人们[ ],大家停止了谈话,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似乎他们[ ]在风雨中听演奏,[ ]沐浴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中。
1、给短文填空[ ]。
2、给加点的字注音填在()。
3、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4、短文选自,文中主人公是国的家。
阅读(八)1、“女主人与乞丐”的故事,说明了人要。
2、“贫困人家”不贫困,是指在上。
3、怎样理解“砖放在哪儿都一样,而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可就不一样”这句话的含义?阅读(九)1、《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别懂大》三首诗的作者分别是,,。
他们都是朝的诗人。
三首诗也都是诗。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意思是:。
3、《别董大》一诗中诗人对朋友说:“天下的人都认识你”的用意是什么?4、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老朋友。
()用脚踏地打拍子同时唱歌。
()比不上。
()不要担心、忧愁。
()阅读(十)爸爸妈妈走了。
宋庆龄独自回到书房,一边做功课,一边等小珍。
9点,10点,11点,整个上午过去了,小珍也没来。
1、用“一边……一边……”造句。
2、读划线句子,你能体会出宋庆龄等小珍的心情吗?写一写。
3、如果你是小珍,后来得知宋庆玲为等自己而失去了到李伯伯家玩儿的机会,你会怎么想,怎么做?阅读(十一)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来一匹漂亮的骏马,让它从跑道一端飞奔到另一端。
当跑马经过安有照相机和木桩的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
麦不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
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他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
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漂亮---- 差别---- 连贯---- 根据----2、结合句意解释加点的词。
区域---- 依次----3、麦布里奇是怎样照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的照片的?4、这段话详细介绍了,也说明了阅读(十二)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使飞行员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填空:(1)“揭”字的最后一笔是()(2)“遇”字的笔顺是(),共有()画2、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原因是()3、超声波的特点是()4、雷达工作的原理是()5、你知道吗?科学家利用,发明了科学家利用,发明了我将来利用,发明6、根据课文,理解下列句子。
(1)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这才看清是一红一绿两盏灯。
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架飞机在夜航。
这是课文的开头,这样开头的作用是。
(2)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3)蝙蝠就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他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说明“而且”“即使”都在说明。
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
阅读(十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1.把诗补充完整并选择正确的读音。
莲叶(lián nián )映日(yìng yìn)净慈寺(sì shì)2.这首诗是朝诗人所作,从诗题知是他的朋友。
本诗中四句话描绘出一幅绚烂生动的西湖六月十里()图,是季西湖的美景。
全诗分为两层,前两句赞叹(西湖六月独特风景),后两句描绘()。
3.解释词语:四时:碧:映:别样:4.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此时西湖与四时不同的独特之景。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1.把诗后两句补充完整并划出的节奏。
2.解释词语:坐爱:霜叶:3.选择正确的读音。
石径(jīng jìng)枫林(fēng fēn )4.把后两句诗意写出来。
5.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作者山行途中山路、、、等山林秋色。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笼盖四野。
天苍苍,,。
1.把民歌补充完整并选择正确的读音。
敕勒(chì cì)见牛羊(xiàn jiàn)2.解释词语:穹庐:笼盖:苍苍:见:3.用自己的话写出第二句诗意。
4. 《敕勒歌》是一首,描绘了内蒙古阴山下的。
5.请你连一连。
唐《山行》杨万里宋《敕勒歌》杜牧北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民歌阅读(十四)春天,树木抽出新的纸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
几只小鹿在溪边散步,他们有的低下头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应在水里的影子。
河里涨满了春水。
一根根原木随着流水往前漂,像一支舰队在前进。
(1)这一自自然段写了小兴安岭()季的景色,主要从、、、、四方面进行描写。
(2)找出本段中的动词。
(3)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4)指出文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
把比作这种手法是文章更。
①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②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侵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③太阳出来了,千万(缕搂)象利箭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稍),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④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1.划去括号中用得不正确的字。
2.找出第①句中的动词,并用“△” 表示出来。
3.第②句写了早晨的浓雾,“浸”字形象地表现了早晨森林的特点。
4.“象利箭一样”采用了的修辞手法。
5.给④句加上标点。
6.这段话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阅读(十五)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谁带的头,教室里骤然间想起了一阵掌声。
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掌声渐渐平息,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
故事十分动人,她普通话说得也很好。
当她讲完的时候,教室里又想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了讲台。
1.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小英腿脚不灵便,身体不好。
2.短文的第一句话通过动作和外貌的描写,体现了小英内心的、和。
3. “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明了她,“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 说明了她。
4.短文中出现了两次掌声,第一次掌声包含着;第二次掌声说明了。
阅读(十六)他们感受到了我的期待。
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
他们有的低着头,有的望着窗外,所有人都沉默不语。
在这一片沉默下涌动着什么?萌生着什么?他们又似乎在忍受着什么,不安?歉疚?懊悔?我不知道……然而,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那最珍贵的东西。
1.填空。
(1)这段话写,所用的表达方式是。
(2)这段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3)这段话既揭示出孩子们的,又赞美了孩子们。
2.充分发挥想象,回答问题。
(1)选文中写道:“在这一片沉默下涌动着什么?萌生着什么?”你认为孩子们涌动着什么?萌生着什么?(2)选文中写道:“我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那最珍贵的东西”,想一想“我” 意识到了孩子们心底那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3.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空。
(1)《掌声》通过真挚动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2)《一节特殊的课》中,特殊的课结束时,孩子们都懂得了是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