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某住宅半集中式空调系统设计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到了20世纪初,人类能实现全年运行并带有喷水室的空气调节系统,才首次在美国的一家印刷厂内建成。
这标志着空气调节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实际应用阶段。
将空气调节应用到民用建筑以改善房间内的空气环境,是首先在公共建筑物内实现的(1919~1920,芝加哥一家电影院)。
我国与1931年首先在上海纺织厂安装了带喷水室的空气调节系统,其冷源为神井水。
随后,也在一些电影院和银行实现了空气调节。
经过20世纪的发展,一传热学、热力学和流体力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总和建筑、机械、电工、和电子等工程学科的成果,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现代空气调节技术学科分支,它专门研究和解决各类工作、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所要求的内部空气环境问题回顾家用空调和多联机空调系统的发展过程,认为集中式全空气空调系统的规模化生产时必然趋势,其关键是实现规格化、模块化、系统化,从而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提出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全空气空调模式。
规模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是现代工业时代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要实现集中式全空气空调系统的规模化生产要做到:模块化、规格化、系列化;简化系统;完善控制方案
文献有提出了一种风机盘管与蒸发冷却相结合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提出了蒸发冷却技术与冷却吊顶相结合。
蒸发冷却空调机组承担室内的新风潜热负荷; 冷却吊顶承担室内显热负荷, 而且冷却吊顶盘管中所需要的冷水采用新疆地区当地的天然地下水、自来水或冷却塔产生的冷却水( 水温16-18 ) 。
冷却吊顶在夏季用作冷辐射( 通16-18 的冷水) , 冬季用作热辐射(通60左右的热水) , 从而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达到节能, 减少送风管道尺寸且满足全年运行的需要。
传统的住宅空调形式为分散式空调器, 基于最初分散式空调器具有安装维护方便、调节灵活、运行管理简单、初投资少、使用控制方便等优点, 分散式空调器理所当然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并成为业界权威人士首选推崇的空调方式。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建筑和城市外观的影响问题。
2) 对环境的影响问题。
3) 能效问题。
在夏季运行过程中,低层室外机的排风高于室外空气温度, 密度小于大气密度, 在浮力的作
用下上升, 大量低层室外机的排风上升对高层的室外机冷凝器产生影响, 导致进风温度升高, 冷凝器效率降低, 影响高层分散式空调器的制冷效果。
4) 卫生健康问题人们对室内新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分散式空调器不能引进新风, 室内机只是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处理。
在新风量远远满足不了卫生要求时, 人们会打开窗,但是开窗的
以下粒径数量和位置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家用空调空气过滤器效率很低, 尤其对5m
的可吸入粉尘几乎不起作用, 这一方面将导致室内空气气流组织不均匀, 影响室内环境质量, 另一方面无组织的新风会引起室内负荷的增加和能耗的上升。
项目研究意义:
空气调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意味着受控的空气环境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稳定性操作和保证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安全操作、保护人体健康、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合理应用空气调节来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是一种奢侈的手段,而是现代化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保证条件。
在公共与民用建筑中,为保证大会堂、会议厅、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办公楼等的使用功能均需要设空气调节。
空气调节在宾馆、酒店、商业中心、游乐场所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居住房间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实现空调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我国家用空调的装备率在逐年上升。
空气调节将由目前主要解决空气热湿环境的调节和控制发展到内部空间环境质量的全面调节和控制,即所谓的内部空间的人工环境工程。
这一发展过程需要有诸多的研究成果及通过这些成果的实际应用检验才能完成。
总之,空气调节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面对新的挑战。
作为建环专业的学生,独立做中央空调设计有助于对自身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查找设计资料的能力。
通过设计,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相应加强如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理论分析、绘图、技术经济分析、撰写设计说明书、熟悉有关规范、手册和工具书的查阅与使用能力,为今后就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设计拟对上海某住宅空调系统进行设计,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设计方案的确定
1.确定气象参数
2.确定建筑概况及工况
3.各种具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4.选择空调系统并进行计算
4.水系统的附件及设备的选取
(二)空调系统的设计计算
1.计算建筑负荷
2.设计计算风量及气流组织
3.布置风管及水力计算
4.设备选型
5. 水系统的附件及设备的选取
6.消声隔振
7.制冷机房的布置
(三)设计效果分析
1.由于建筑本身存在的问题
2.空调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收集气象参数及建筑负荷的经验概算指标,参考现有的技术成果,结合现有的技术成果及优秀工程实例,按照设计规范要求,运用空气调节的计算公式进行各种计算以及设备的选行及其布置。
完成后对其进行能效分析。
四、参考文献
[1] 薛殿华.空气调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
[2] 彦启森.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8.
[3] 电子工业部第十设计研究所.《空气调节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5.11。
[4] 赵荣义、范存养、薛殿华、钱以明编. 空气调节(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蔡增基、龙天渝编. 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第四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6]沈晋明,李洪欣.集中式全空气空调系统该如何发展[J].暖通空调HV&AC,2007,
37(5):61~64.
[7]黄翔,强天伟,武俊梅,狄育慧.蒸发冷却空调系统自动控制方案的探讨[J].暖通空调HV&AC,2003,33(4):109~112.
[8]屈元, 黄翔, 狄育慧. 西北地区半集中式蒸发冷却空调系统的设计[ J] .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3, 2( 17) : 158~161.
[9]李银明, 黄翔.蒸发冷却与冷却吊顶相结合的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探讨[J].流体机械,2005,33(1):56~59.
[10]付祥钊, 孙婵娟.对住宅空调方式的社会学思考[J].科学建筑,2009,25(2):1~4.
[11]John H. Klote. A Computer Model of Smoke Movement by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J]. Fire Techonology.1988.11:299~311.
[12]S. MANEEWAN, W. TIPSAENPROM, and C. LERTSATITTHANAKORN,et al. Thermal Comfort Study of a Compact Thermoelectric Air Conditioner [J].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2010,39(9):1659~1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