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环境规划》第四章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1
《环境规划》第四章 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1
城区人口发展因地而异,常见的三种增长模型为: 几何级数增长 算术平均增长 逻辑斯蒂增长
几何级数增长(曲线呈指数型)
N N e 预测模型: t
k (t t0 ) t0
Nt——t年的人口总数; Nt0 ——t=t0年时,即预测起始年时的人口基数; k ——人口增长系数或人口自然增长率。
Et E0 (1 )tt0
β——能耗增长速度,β=e×α; α——工业产值增长速度; e——能耗弹性系数,是能耗增长速度和工业产值增长速 度的比值,一般介于0.4~1.1之间。
(四)用水预测方法
1. 用水总量预测 对某一地区用水总量的供需平衡预测:
Qt Kt ZGDPt
ZGDPt——规划期t年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年; Kt——用水系数,t万元; Qt——规划期t年用水总量,万t/年。 2. 生活用水总量预测 对生活用水量,可通过人均生活用水定额预测: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 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 盈余等)总和价值。本国常住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 (称之为从国外得到的要素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直观地讲,国 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它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 是“收入”的概念。
Di
fi N
100%
Di——i污染物超标率,%; fi—— i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检测次数; N——i污染物的检测总次数。
(2)排放强度
单位时间内某污染物排放量:
Wi CiQi
Wi——i污染物单位时间的排放量; Ci——i污染物排放浓度检测值; Qi——含i污染物的介质(污水、废气)排放量。
2.综合质量评价指数
弥补单因子评价指数只能以一种污染物来代表环境质量状况,难以反应环境质量全貌
的不足。
综合质量评价指数是在单因子指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环境进行整体评价。
常见的综合指数有均值型综合质量指数和加权型综合质量指数。
(1)均值型综合质量指数
I均=
1 n
n i 1
Ii
I均——均值型综合质量指数;
T——城市区域的最大人口容纳量; a——取决于N0的参数。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测
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可以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经济指标表示。其中,最重要的是 GDP,它可以衡量整体经济状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产的最终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计算时不要包括中间 产品价值,避免重复计算。
环境标准是体现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规范。 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规划的主要依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评价中确定评价准则的基础。
(三)评价方法
概念:就具体的评价模型而言,是对评价对象的属性建立形成指标,并与评 价准则进行对照评定的规则程序。
若第j个污染源有n种污染物,则该污染源总的等 标污染负荷为:
Pj
n i1
Pij
n i1
ij oj
Qij 106 (m3
/d)
若某区域有m个污染源,则该区域总的等标污染 负荷为:
P
m
Pj
j 1
m j 1
n
Pij
i1
m j 1
n i1
2. 综合评价
为反映污染源不同污染物的总体贡献或控制效 果,对多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或负荷量等,通过标 化处理,将其转换为同一尺度下可比较(或相加) 指标的评价方法。
主要方法包括:等标污染负荷和等标污染负荷比。
在对一个系统(如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或一个工 厂)中的多个污染源及其排放的多种污染物进行评价, 以确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时,通常采用等标 污染负荷作为统一比较的尺度,对各污染源和各污 染物的环境影响大小进行比较。
根据Kj值大小,可以确定该区域内的主要污染源。 对某个区域,某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为:
m
Pij
Ki
j 1
P
100%
根据Ki值大小,可以确定该区域内的主要污染物。
三、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指数(environmental quality index)
——将大量监测数据经统计处理后求得其代表值,以环境 卫生标准(或环境质量标准)作为评价标准,把它们代入 专门设计的计算式,换算成定量和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的 无量纲数值,这种数量指标称为“环境质量指数”,也称 “环境污染指数”。
污染源评价在污染源调查基础上进行的。目前对各种污染物排放的评价方法, 主要包括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类。
1. 单项评价
针对污染源中某一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或负荷量等,进行的有关指标(如超标率、
排放量等)的评价,可以反映污染源中某一污染物的贡献作用或控制效果等。
(1)超标率
某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检出次数占该污染物检测次数的比率:
单因子评价:从环境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角度看, 对某一环境要素单一质量因子进行的环境质量评价。
综合质量评价:对多个环境质量因子进行的环境质量评价。
1. 单因子评价指数
对单一环境要素的单因子进行评价的指数方法:
Ii
i
Si
Ii—— i种污染物评价指数; ρi—— i种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Si—— 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I的量纲为1,表达某种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程度,即超标倍数。
Ii——单因子质量指数;
n——参与评价的环境质量因子数目。
此指数意味着各个因子影响相同,即权重相同。
(2)加权型综合质量指数
I= 1 n
n
Wi Ii
i 1
n
Wi——对应第i个因子的权重系数。应有
。 Wi 1
i 1
为了突出某些污染严重的环境因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体现出此类因子指数的极值作用,
一、环境评价
评价:是指根据确定的目标来测定系统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变为可量化的价
值或者主观效用(满足主体要求的程度)的行为。它是评价主体依照一定的评价 标准与方法程序对评价对象进行对比评定的过程。
环境评价包含的3个技术要素:评价对象与指标,评价准则,评价方法。
(一)评价对象与指标
评价对象:污染源与环境质量。 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目的而对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与属性进行刻画的一
组概括性表征。 评价指标的选择设计原则:
1、科学性和简便性原则 2、重要性原则:集中体现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与可比性; 3、层次性原则:清晰反映指标间的隶属层次关系,体现评价对象的内涵; 4、可行性原则:易于获取数据,便于计算应用,支持指标量化,使其具有可操作
性。
(二)评价准则
概念:环境评价中,经过各指标赋值计算后,需要与预定的要求比对评判, 这类用于对照比较的要求,通常称为评价准则(或评价标准)。
(一)人口预测
人口是环境规划的基本参数之一。
人口预测包括对未来人口发展各个方面的预算和预报,以 及为了消除不利影响提出的措施和决策。由于措施和决策 涉及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方面,所以一般预测仅限于对人 口未来发展趋势的预算和预报。
人口预测要考虑人口自然变动的出生率、死亡率和社会变 动的迁移率等参数。
j 污染源中 i 污染物的等标Pji污染Cm负0jii 荷Pji也可表示为:
mji—— j 污染源中i污染物的排放量,kg/d或t/a;
C0i—— i 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m3(气) 或 mg/L(水),一般采用国 等标污染负荷的物理概念:把某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的介质量。
我国GDP预测的常用经验模型:
ZGDPt ZGDP0 (1 a)tt0
ZGDPt——t年GDP值; ZGDP0——t0年,即预测起始年的GDP值; a——GDP年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
相同点: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差异: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 产活动成果的指标。所谓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的经济单位。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在价值形态 上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增加值之和。它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是 “生产”的概念。
1. 能耗指标 (1)产品综合能耗
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总能耗量/产品总产值
单位产量综合能耗=总能耗量/产品总产量
(2)能源利用率
有效利用的能量同供给的能量之比 (3)能耗弹性系数
规划期内平均能耗量增长速度与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
e E / E G / G
e-能耗弹性系数;Δ E-能耗增长量; E-能耗量; Δ G-总产值增长量; G-总产值。
考环境质量标准或基准进行。
第二节 环境预测与社会经济预测方法
一、环境预测
(一)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二)环境预测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预测方法选择与结果分析 以上内容参见第三章中关于环境预测的相应内容。
二、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方法
社会经济预测并不是环境预测本身的基本内容,但它们直接影响着环境排放 与环境质量预测的结果。 (一)人口预测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测 (三)能耗预测 (四)用水预测方法
2. 能耗预测方法 (1)人均能耗法(用于估算生活用能)
按人民生活中衣食住行对能源的需求来估算生活用能的 方法。调查表明: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能耗为每年0.4(t/ 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能耗为每年1.2~1.4(t/人);适 应现代生活的能耗每年超过1.6(t/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