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病(课堂PPT)
肾之封藏不足 肝之疏泄不及或太过 脾气的统摄失职 寒、热、痰、瘀
影响冲任 胞宫藏泻失职 (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
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 症状不同
采取同一治法 证候相同
应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原则 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施治
采用经期治标 平时治本
调经3个周期为一个疗程
预后
• 月经不调常可影响孕育 • 经适当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一般经量少于以20ml为月经过少
常伴月经后期,往往是闭经的前驱症状
西医:子宫发育不良
性腺功能低下 月经过少
计划生育手术
诊断要点
1.症状
每次经行血量明显减少,不足30ml,甚或点滴即 净。或经行持续时间仅l-2天,经量亦较少者。
2.检查
(1)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或子宫略小 (2)其他检查:垂体、卵巢激素
常见月经病
月经不调-周期: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闭经 经期:经期延长、崩漏 经量:过多、过少、崩漏
严重失调-崩漏、闭经 伴随月经周期发作-痛经、月经前后诸证
(乳胀、头痛、身痛、发热、口糜、泄泻、 浮肿、吐衄 、风疹块)
绝经相关症状-绝经前后诸证
月经产生的机理
肾气盛
肝
气血
和调
心
督脉
天癸至
气血 和调
鉴别诊断
崩漏 癥瘕
血液病
辨证论治
• 辨证:依据经色、经质及全身证候辨证 • 治疗:经期辨证止血固冲为主
平时辨证治本 (益气,清热,养阴,化瘀)
慎用温燥动血之品。
证型 辨证 要点
治则
气虚
经行量多,色 淡红,质清稀 +脾气虚证候
补气固冲 摄血调经
血热
血瘀
经行量多,色 经行量多,色 鲜红或深红, 紫黯,有血块。 质粘稠,或有 +血瘀证候 小血块+血热
• 治疗原则 • 分型
血热 阳盛实热 肝郁血热 阴虚内热
气虚
证型
气虚
阳盛实热
阴虚内热
肝郁血热
辨证要点 先期量多、色淡 先期量多、色深 先期量少或多,色 先期,量多或少,
红,质清稀+脾 红质稠+热证 红,质稠+阴虚证 色紫红,有瘀块+
气虚证
肝郁证
治则 方药 加减
补脾益气 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
清热凉血 养阴调经
治疗原则:固冲止血调经。 重在缩短周期,以经期服药为主
气虚 益气摄血 阴虚血热 滋阴清热 安冲宁血 瘀血阻滞 以通为止
1、血瘀型
妇科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暗, 有块。
全身证候:血瘀证候 舌 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 法:活血化瘀 止血调经 方 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茜草、海螵蛸
四、月经后期
定义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 行者,称为 “月经后期”。 又称:月经延后、经迟、月经落后 常与月经过少并见,严重发展为闭经
诊断要点
1.症状 月经错后7天以上,6个月以内,可伴有经 量或经期的异常
2.检查 (1)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 (2)其他检查:基础体温
性激素测定 B超
因时制宜 因势利导
治法要素
• 调经之法: 重在补肾、疏肝、健脾 调理气血、冲任
• 遣方用药: 分清主次,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掌握规律,灵活施治,提高疗效
第一节 月经不调
【问题】 1.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有哪些病症? 2.导致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的因素有
哪些异同? 3.对于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应如何
• 失治或误治
月经先期
月经过多
崩漏
经期延长
月经后期
闭经
月经过少
崩漏
月经先后无定期
闭经
谢谢!
• 功血
• 子宫肌瘤
月
• 子宫肥大症
经
• 慢性盆腔炎
过
• 子宫内膜异位症
多
• 宫内节育器
诊断要点
1.症状 月经量明显增多,或每次经行总量超过80m1,
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且连续2个周期以上。 可伴有月经提前或推后,但尚有一定的周期; 经期的异常,可引起继发性贫血。 2.检查 (1)盆腔检查:无明显异常或子宫体稍增大 (2)其他检查:B超、宫腔镜、诊断性刮宫
任脉通太冲脉盛
脾 肺
带脉
胞宫
血溢子宫,月经来潮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 诊断 多以主证为依据、以主症定病名 注意鉴别诊断
• 辨证要点 妇科特点+全身证侯
治疗原则
重在治本调经 “谨守病机”、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主要思路 辨病之先后以治本 辨病之缓急以定标本之治 辨年龄与月经周期之不同阶段
证型 肝郁证
肾虚证
肝郁肾虚证
辨证 要点
量多或少,色 量少,色淡暗, 量多或少,色暗红,
暗红,或有血 无血块
或淡红,或有血块
块
+肾虚证
+肝郁证、肾虚证
+肝郁证
治则 方药
疏肝解郁 和血调经 逍遥散
补肾益气 固冲调经 固阴煎
疏肝补肾 养血调经 定经汤
临证思路
•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 • 发生在青春期
生育期 绝经前
+肾虚证 虚证
血块+肝 +痰湿证
郁证
治则 温经散寒 温肾助阳 补血填精 开郁行气 燥湿化痰 行血调经 养血调经 益气调经 和血调经 健脾调经
方药
温经汤
温胞饮+ 大补元煎 加味乌药 六君子加
当归、川
汤+当归、 归芎汤
芎
川芎
治则-以调整周期为主
治法-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五、月经过少
定义
月经周期规律,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缩 短至1~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 少”。古称“经水涩少” 、“经水少” “经量过 少”。
证候
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止血调经
止血调经
方药
举元煎
保阴煎+地榆、 失笑散加益母
茜草
草、三七
三、经期延长
定义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行时间超过七天 以上,甚或淋漓半月之久者,称为 “经期 延长”。有称“月水不断”、“经事延 长”。
最早记载于《诸病源候论》 称为“月水不断”。
西医
排卵性功血的黄体萎缩不全 盆腔炎 宫内节育环
月
血海蓄溢失常 经
先
素体肾虚 多产房劳 大病久病 少年肾气未充
肾气亏损 藏泻失司
后
无
冲任失调
定
血海蓄溢失常 期
绝经期肾气渐衰
辩证要点
辩证依据: 月经周期 经期 经量 经色 经质
辩 +全身症状 寒热虚实
(苔脉)
一、月经先期
定义
周期缩短,月经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 月余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又称:月经超前、经早、经水不及期
2、血热证
妇科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质 稠。
全身证候:阴虚血热证候 舌 脉: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 法:滋阴养血 清热调经 方 药: 固经丸
3、气虚证
妇科证候: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 全身证候:脾虚证候 舌 脉: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 法:补气健脾 止血调经 方 药:归脾烫加乌贼骨、棕榈炭、仙鹤草
导致的经期延长
诊断要点
1.症状 每次月经持续时间达7天以上,但一
般在15天内能自然停止,月经尚有一定 的周期,可伴有月经过多。 2.检查 (1)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 (2)其他检查:基础体温测定
B超 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崩漏之漏下
癥瘕之下血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辨证以月经的量、色、质为主,综 合全身舌脉
血热 热扰冲任
迫血妄行
过
情志抑郁 气滞血瘀
血瘀 瘀阻冲任
多
经产感邪
血不归经
瘀血内停
禀赋素弱
肾气不足
少年肾气未充 精血不充
多产房劳
(肾虚)
素体血虚
冲任血海空虚
久病伤血
营血亏虚 经血化源不足
饮食劳倦 脾虚化源不足
月
思虑伤脾
(血虚)
经
感受寒邪,血为寒凝
过
素多忧郁,气郁血滞 (血瘀)
冲任受阻
少
素多痰湿
血行不畅
清经汤
滋阴清热 养血调经
两地汤
疏肝解郁 清热调经
丹栀逍遥散
经期+益气止血 药:
党参、黄芪、仙 鹤草
经期+凉血止血 药:
地榆、茜草
经期+滋阴清热止 经期+清热固冲药:
血药:女贞子、旱 莲草
地榆、牡蛎
二、月经过多 定义
月经量较平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 常者,称为“月经过多”。又称“经水过多”
经量以30-80ml为常量 超过100ml为月经过多
1、血虚
妇科证候:经来血量渐少,点滴即净,色淡、 质稀
全身证候:血虚证候 舌 脉:舌淡红,脉细 治 法:养血调经 方 药:滋血汤
2、肾虚
妇科证候:经量素少或渐少,色黯淡,质清稀 全身证候:肾虚证候 舌 脉: 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 法: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方 药:归肾丸
3、血瘀
妇科证候:经行涩少,色紫黯,有血块 全身证候:血瘀证候 舌 脉: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
B超、子宫造影或宫腔镜 宫腔镜或刮取子宫内膜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 经间期出血
❖妊娠下血 (1)激经 (2)胎漏 (3)异位妊娠
辩证论治
• 辩证:根据月经的色、质、有无腹痛及伴随症 状以辨虚实。
• 治法: 虚证——重在补肾滋肾,或濡养精血以 调经。 实证——宜活血通利,佐以温经、行气、 祛痰,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久用。
月经病
1.掌握月经病的定义和常见月经病 2.掌握月经病的病因病机 3.熟悉月经病的诊断辨证要点 4.掌握月经病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