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图书馆信息化解决方案目录一.数字化图书馆概述1.1数字图书馆概念1.1.1什么是数字图书馆概念: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功能形式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图书馆具有的基本特点1.1.2 关于城市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的理解(1)公共图书馆的特点①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②公共图书馆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
(2)与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比较(3)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的目标1.2 数字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1)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概况:(2)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3)国内外较成功的数字图书馆二、成都图书馆的需求分析2.1、概述: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成都市图书馆2.1.1、成都图书馆概况2.2.2、项目概况2.2.3、项目任务目标2.3、成都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社会需求浅析2.3.1、数字化城市建设的需求2.3.2、公众服务需求2.3.3、公共图书馆现代化管理需求三、数字化公共图书馆经营模式初探3.1 运作模式市场化3.2产品与服务3.2.1产品:3.1.2服务四、总体设计思想4.1、数字图书馆主要功能模块4.2、数字图书馆工程设计要求4.2.1、网络平台子系统要求4.2.2、数据业务要求4.2.3、图像业务要求4.2.4、安全和管理功能要求4.2.5、服务子系统4.3、技术实施原则五、系统集成方案5.1、成都市图书馆软件解决方案5.1.1、书刊管理系统5.1.2、文献制作及全文检索系统5.1.3、数字光盘发布系统5.1.4、电子阅览室系统5.2 硬件解决方案5.2.1主机系统设计5.2.2、主机系统总体设计5.3、网络系统设计5.3.1、方案设计概述5.3.2、方案设计描述5.3.3、网管软件的选择5.4网络安全解决方案5.5数据备份5.6网络管理综述六、系统实施及计划进度6.1、机构设置6.2、实施步骤6.3、目的管理方法与制度6.4、系统实施方式七、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7.1、技术培训7.1.1、IBM技术培训7.1.2、Cisco专业培训7.2、技术支持及售后服务7.2.1、和光公司技术支持的承诺7.2.2、维护服务7.2.3、项目支持小组7.2.4、用户支持服务程序一.数字化图书馆概述1.1数字图书馆概念1.1.1什么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在国内外还没有较为统一的看法,但基本认识应该是一致的。
数字图书馆的技术功能: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扩展。
数字图书馆包含了三大要素:数字化支持技术、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服务。
形式:数字图书馆由两部分组成: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具有较为先进而完备的系统网络设施和通信设施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软件;二是馆藏资源基本实现书目数据电子化并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全文数字化和多媒体化;三是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数字化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局域网、广域网的读者用户服务的体系和方法。
数字图书馆具有的基本特点是:(1)信息资源数字化;(2)信息传递网络化;(3)信息利用共享化;(4)信息提供知识化;(5)信息实体虚拟化;(6)信息服务现代化。
1.1.2 关于城市图书馆数字化的理解(1)公共图书馆的特点与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科技图书馆不同,城市公共图书馆更社会化、公众化。
城市公共图书馆除了向社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外,还需提供社会教育、信息交流和文化休闲等各种服务。
公共图书馆有为社会每一个成员提供教育服务责任和义务。
图书馆所珍藏的文化典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图书馆特有的教育性与渗透性,实现对每个人的文化塑造”。
①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包括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社会各阶层的公民。
所以图书馆的建设的着眼点是面向社会和服务,并期望能得到社会认同和政府的有力支持。
②公共图书馆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
作为城市文化中心公共图书馆是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作为由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益事业单位,在某种程度上应该表现出政府为市民服务的诚意与意识。
因此,与城市息息相关的公共图书馆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重大的文化活动中去,为城市建设出贡献。
社会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科学的社会运作机制,又要有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只有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才会有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城市的发展中,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的质量,而且也会影响到经济的运行,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如此,推动城市的文化建设,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是公共图书馆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改变单一封闭的生存模式,走全方位、开放式的社会大文化发展之路。
公共图书馆是外界认识城市的窗口,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1)与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比较:传统的近现代现代公共图书馆主要服务模式是:图书馆的公共开放、无偿服务,以及从闭架服务到开架服务等。
传统图书馆通常被认为具有三大优势:资源优势,有积累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馆藏;人员优势,有一批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信息工作者;读者优势,有一大群稳定的用户群,以及政府的支持。
数字化图书馆则彻底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围墙,因此有“无墙图书馆”之称。
数字化公共图书馆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图书馆的优势,并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使图书馆的概念、功能、服务、管理模式、运营机制等方面有全新的诠释和改变,因此而获得传统图书馆无法比拟的优势。
数字化公共图书馆的优势还体现更进一步开放和服务上。
开放即更好的面向社会、面向读者、面向用户;服务既要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内容和服务方式中,以社会需求导向,把立足本土,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作为图书馆建设的宗旨。
(3)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的目标:数字化公共图书馆将由一般的社会文化机构逐渐演变为城市的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
公益性与产业性相结合将是未来图书馆的办馆方针。
1.2 数字图书馆的现状与发展(1)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概况:欧美及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数字图书馆方面起步要早,而且发展速度也快。
美国于1991年率先开始研究数字图书馆,其水平目前已居世界各国前列。
其后,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相继开始投入巨资开发本国的数字图书馆。
据不完全统计,美、英、法、日四国,仅其国家图书馆所完成的数字馆藏,存储量最少的约为500TB,最多的已超过3000TB。
此外,各国之间加强合作,美、英、法、日、加、德、意、俄8个国家的国家图书馆联合成立了一个名叫“C3全球信息社会电子图书馆”项目,内含各国文化历史精华,目前已完成。
在亚洲,日本的数字图书馆投资4亿美元建设日本国会图书馆关西工程,预定2002年完成一期工程。
该馆建成后将成为日本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及亚洲地区的文献提供中心。
新加坡政府在1994年就提出了“2000年图书馆发展计划”,准备建立一个无边界电子图书馆网络,把全新加坡的公共图书馆和500多个学术与专业数据库连接起来。
其后,又于1996年3月成立了一个“华文国际网络指导委员会”,其目标是要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华文因特网的发展中心。
我国台湾省也于1994年制订了建设“亚太智能信息服务中心”的计划,该计划投资额上百亿美元,准备用6年时间完成。
(2)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在我国,数字图书馆也是一种舶来品,起步相对要晚一些,但发展也十分迅猛。
1996年,在文化部的组织与协调下,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提出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得到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等的积极响应,并于1997年获准立项,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
经过四年的研究,该项目于2001年5月结束,并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
该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界的数字图书馆研究与技术开发,取得了经验,锻炼了队伍,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8年7月,国家图书馆正式向文化部提出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1998年12月,由文化部牵头,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电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航天工业总公司、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联手合作,诸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宏大文化工程——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筹备立项,确立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目标,那就是建立起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巨大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使之成为我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1999年4月,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于2000年4月完成注册并正式开业。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立项与中国数字图书馆责任有限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0年1月,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世纪超星)投资兴建数字图书馆,即超星数字图书馆,它应用世纪超星自主开发的图像扫描资料数字化技术,使扫描的图像能直接在网络上迅速传输,跨越了图书档案资料必须转化为文本的传统思路。
同年5月,超星数字图书馆被列入“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成为图书馆数字化的国家标准。
目前,超星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数字图书数量位居全国商业网站之首,馆藏图书资料超过3500多万页(10余万册),并且以每天新增图书资料10多万页的速度迅速扩容。
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管理专家评价说:“就技术和规模而言,超星数字图书馆系统已在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与之相比,美国至少要落后五年。
”与此同时,许多省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研究图书馆纷纷筹划和建设自己的数字图书馆,积极寻求自身数字化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方案,一时间,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
到2002年4月,中国数字图书馆已初具规模,现有6000万页数字化文献储存,4000余万页数字化资源上网,提供政治、法律、经济等各个门类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且数字化资源正在以每天20万页文献的速度递增。
现在用户只要登陆中国数字图书馆网站,就能检索到中国数字图书馆资源库中的相关资料。
国家图书馆也正加快文献数字化进程,于1999年3月成立“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心”,年生产规模已达到5000万—6000万页全文影像数据。
目前,国家图书馆网络可为读者提供1000GB存储量的网上信息服务,已初步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中心枢纽。
上海图书馆也是目前国内数字化建设有显著成就的一个馆,其数字化工作起步于1997年,最早的项目是古籍数字化项目,迄今已完成馆藏善本一、二级藏品3223种的数字化工作,共计130万页。
1999年起进行了7个数字化项目,总数据量近200GB。
此外,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深圳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其数字化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在图书馆主页上开辟了“数字图书馆”窗口。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图书馆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是一不可抗拒的潮流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