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班幼儿绘画过程中的问题及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绘画过程中的问题及指导策略

小班幼儿绘画过程中的问题及指导策略
一般来说,二至三岁的幼儿喜欢涂鸦,爱拿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比如铅笔、蜡笔、粉笔、钢笔,甚至树枝、木棒等)在他们认为能画的材料上又涂又画,我班大多数幼儿都喜欢看到自己涂画的“作品”,就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也有几个幼儿,一到集体绘画时,不是呆呆地坐在那里,就是泪眼汪汪,一副可怜的样子。

针对这些特殊的情况,我认真分析、反思,原因主要在于:
1、孩子年龄小,有的只有三十个月,手部小肌肉发展不完善,不能较好地控制手中的画笔,也就更谈不上挥洒自如地涂画。

2、性格内向,十分胆小,经常“默默无闻”。

绘画时,往往拿到了纸和笔不敢下手笔,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该画什么、怎么画。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明显,没有让幼儿充分感知身边事物,观察大自然,而多是通过一张范画。

幼儿不能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美,从而使幼儿失去了绘画的兴趣。

4、部分家长不理解幼儿涂鸦的特点,往往不断制止幼儿涂画。

为了让这些幼儿喜欢画画,从老师让我画到我自己画,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幼儿自由大胆作画,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对于刚入小班的幼儿,特别是不足年龄的幼儿,我不要求他画什么,只是鼓励他们玩玩颜色,撕撕各种形状的纸,拿起画笔时,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上下左右在纸上飞舞,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如开学初,我就把第一次集体美术活动的内容定为“笔宝宝跳舞”,
目标定为愿意并大胆地涂鸦,感受涂鸦的兴趣。

活动中幼儿边听着欢快的音乐,边自由涂鸦,许多幼儿都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我看:“老师,我的笔宝宝跳了圆圈舞”、“老师,我的笔宝宝也跳舞了”------可也有个别幼儿不画或看着别人画,我就引导他“你的笔宝宝也很想跳自己的舞呢,我们一起来和他跳舞好吗?”鼓励他喜欢怎么涂就怎么涂,喜欢用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主要能让孩子们都能快乐地参与到此次涂鸦活动中,感受涂鸦的快乐,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二、采用多种绘画形式,激发幼儿兴趣
1、绘画工具多样化。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兴趣不容易保持,采用单一的作画方式,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觉得厌烦。

记得有一次,史元卓小朋友对我说:“老师,为什么我们一直用蜡笔画,上次我看见你在瓷砖上用毛笔画的图画真好看,我也想用毛笔画”。

为此我们就设计了《彩色的树林》,让幼儿学习用棉签,斜着涂、横着涂、上下涂,涂色时不需要花大力气,再加上水粉颜料色彩鲜艳,对幼儿充满吸引力。

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特别浓厚,个个都很投入,效果相当喜人。

因此,我经常改变作画方式,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棉签画、吹画、弹珠滚画等,以激发幼儿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2、绘画形式多样化。

利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音乐与绘画相结合的形式等开展活动。

如绘画活动“一串红”前,我就带小朋友先观察一串红,初步感知花的形与色,接着提供撕纸、粘贴和棉签、蜡笔等多种工具、材
料,让幼儿自由选择作画方式。

孩子们更多选择撕纸和棉签绘画,个个兴高采烈。

只要我们老师放的开,相信孩子,给予适时的点拨,就会发现孩子惊人的潜力,在进行绘画也就容易多了。

三、技能学习游戏化,促使每个幼儿主动参与。

小班幼儿基本处于涂鸦时期,对枯燥绘画技能的学习不感兴趣。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绘画学习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以游戏、情景的方式,让幼儿学习绘画技能。

1、在情境中培养感情,激发兴趣。

在学习每一种绘画技能时,我都会设置不同的游戏情景,例如:幼儿学习画线条时,先带幼儿去参观饲养屋,看看里面的小动物,观察一下笼子的样子。

然后为幼儿准备了一张印有狮子的画,用讲故事的形式开头:“动物园里的大狮子走出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激发幼儿动脑参与到活动之中,之后再问:“那怎么办?”幼儿七嘴八舌的讨论:关起来、关进笼子、装上门------想出了各种办法。

“那怎样才能使别人看出你想的办法呢?狮子还会跑出来吗?”这样,孩子们自然而然画了许多密密麻麻的线条,把大狮子关得严严实实的。

即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幼儿兴趣浓厚,更可贵的是:孩子主动在学习画直线的技能、主动参与活动、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孩子的主体地位。

2、让生活成为绘画的源泉。

教师根据本地的环境,季节变化,引导幼儿观察环境,体验生活。

如:远足活动“秋天的田野”中,带孩子们到丰收的田野观察了金黄的稻谷、碧绿的菜地------幼儿把看到的自己印象最深的,用蜡笔、水彩笔等表现出来。

有的用色表示,有
的用形表示,虽然看起来好像什么都不是,但都是孩子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

孩子是绘画的主人,他们体会到了其中的愉悦,随着年龄的增加,肯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3、绘画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为了提高生活水平,通过让幼儿欣赏名画,大师的画,通过观察大师的杰作,让幼儿感受美,从而大胆想象。

如在欣赏希乐菲乐的名著《鲜艳的水果》时,最主要感受色彩的鲜艳,让幼儿说出颜色的种类,从而达到欣赏、认识颜色的目的。

4、改变以往只在教室内作画的形式。

让水泥地、瓷砖、白墙等都成为孩子作画的材料,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作品。

我们教室里各种墙上都充满了孩子的画,娃娃家有孩子做的各种各样的点心,更有孩子们为娃娃设计的漂亮的花裙子;生活操作区里则有一棵大果树,孩子们在上面画了各种各样的果实,有苹果、樱桃,还画满了小朋友们间的梨子呢。

四、及时发现并肯定“闪光点”,评价体现鼓励性。

绘画过程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

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对于孩子的进步、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鼓励。

在进行棉签画“一串红”时,王佳楠小朋友虽人没有按老师的要求进行绘画,但是我发现他很讲卫生,桌子上、衣服上都很干净,我就及时给予肯定:“南南小朋友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小红花一定也乐意和你做朋友。

”经过我的表扬,孩子们都能注意绘画过程中的整洁,南南得到表扬,绘画也有了明显地进步。

当孩子遇
到困难时,教师更要适时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大胆作画,动脑筋想出新点子,鼓励其积极参与活动,进行想象、创造。

幼儿活动结束后,展示每个孩子的作品,这既是对孩子的肯定,也是家长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桥梁之一。

在对作品进行评价时,我总是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满等方面考虑,充分肯定每张作品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