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液体内部的压强教案

液体内部的压强教案

液体的内部压强浦城三中吕新梅一、教学内容分析《液体的压强》选自沪科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八章《压强》的第二节。

其主要内容包括体会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通过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它是在学习第一节压强的知识后来学习液体的内部压强特点,如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呢?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了让学生自己连接微小压强计的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利用自己的器材来探究液体的内部压强特点。

同时我给学生足够的器材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探究,总结归纳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1)能联系生活实际,感知液体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2)根据固体压强的概念,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

(3)能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整堂课的学习中,能经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2)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能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学会反思。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是喜欢看实验和做实验,并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如果直接让他们想办法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实验来,未免难度过高。

然而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求知欲强,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因此,本节设计是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固体压强概念之后,再根据固体压强的特点,通过类比,进一步探究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案。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节课是一节很好的探究素材,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力求体现探究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沪科版教科书对于本节课的设计理念非常在乎对学生的启发,着重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来。

然而,由于课时的安排,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对于为什么能想到用这样的实验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等问题并不明确。

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出证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实验来,通过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践出来的知识往往比较深刻。

在教学过程中,先通过大量事例引入课题,创造一个物理情境,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流体压强的存在。

然后利用已有的固体压强的概念,引导学生设计出证明液体压强存在的方法,包括用橡皮膜的形变代表液体压强的存在,用形变的程度代表液体压强的大小等问题。

然后通过对各种方案的归纳总结,使学生认识体会到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特点。

然后利用设计最优的方案去探究同一深度液体各个方向的压强特点及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更强调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盲目的赶课时。

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主动,发挥主体地位,同时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充满成就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水、盐水、橡皮膜、U形管压强计、底部和侧壁带橡皮膜的容器、大可乐瓶、塑料袋、水槽、形状不同的容器等。

学生自备:矿泉水瓶、塑料袋、皮筋、锥子、水槽六、教学过程(一)、设置疑问,激发兴趣思考1:展示人在才不同深度处潜水时的情景(1)无器具潜水(2)潜水至20米深处(3)潜水至500米深处。

指导学生思考:三幅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思考2:展示带鱼和潜水艇。

指导学生思考(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活带鱼?(2)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作?水下的压强大吗?(从学生所熟知的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液体有压强,进而引出课题。

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设计实验,探究新知一、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的压强师:我们知道,放在桌面上的书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对桌面产生压强,盛放在容器中的液体(出示一杯水)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同时液体还具有流动性,那么液体对盛放它的容器是否有压强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1: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管内。

(边演示,边提问)师:玻璃管中倒水之前,橡皮膜的情况是怎样的?生:橡皮膜的表面是平的。

师:将水逐渐倒入玻璃管中后,同学们观察到皮膜有什么变化呢?生:橡皮膜向下凸起,并且随着水的深度增加,橡皮膜凸起的程度越来越大。

演示实验2:将水倒入侧壁有三个开口的玻璃圆管内。

(边演示,边提问)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水从侧壁向外射出,而且开口越在下面,水射出的距离越远。

师: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液体对盛放它的容器是否有压强呢?生: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且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对液体内部压强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并为下面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做好铺垫。

)2.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1)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师: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液体内部有没有压强呢?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为了更好地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我们先来认识测量液体压强的工具——压强计。

演示实验3:压强计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边演示,边提问)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压强计的结构:探头(上面蒙有橡皮膜)、U型管和橡胶管。

师:老师用手指轻轻按探头上的橡皮膜,请同学们观察压强计U形管两边液面发生什么变化?生: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高度差。

师:老师用力大些,U形管两边液面又有什么变化呢?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变大了。

师:由此可见,橡皮膜表面受到的压强越大,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越大。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橡皮膜表面受到压强的大小及变化情况。

下面,我们使用压强计来看一下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呢?学生实验1: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边实验,边提问)师:探头放入水中以后,压强计U形管两边的液面出现高度差了吗?生:出现了。

师:这说明了什么?生:液体内部有压强。

(2)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师:很好!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液体内部有压强。

那么,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出问题)生: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可能与方向有关、可能与液体的密度……(讨论、猜想)师: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生: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即控制变量法)。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设计实验及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后,写出探究报告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并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纠正。

)学生实验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课题组一:保持压强计探头所在的深度不变,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如:朝上、朝下、朝任何侧面,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是否与方向有关。

课题组二:使压强计探头进入液体的深度由浅到深,观察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是否与深度有关。

课题组三:控制压强计探头进入清水和盐水的深度相同的,观察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分析论证)生: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各方向压强相等;深度增大,液体的压强增大;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出问题的结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验一种成功感,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液体压强的大小师:通过探究实验,同学们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还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

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开始的两个问题:(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活带鱼?(2)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作?生:(1)深海中的压强很大,带鱼已适应深海中的压强。

带鱼在被捕捉时,不断上升,随着深度的减小,带鱼受到的压强减小,带鱼内脏破裂而亡。

(2)随着潜水艇下潜深度的增加,潜水艇受到的压强也增加,所以潜水艇要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作,防止被海水压坏。

师:很好!从实验探究知道: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有关,液体的压强与方向无关。

那么,液体在某一深度的压强有多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2页,采用物理模型的方法推导液体压强大小的计算公式。

生:认真阅读、推导公式。

师:从公式p=ρgh可知:液体压强的大小只与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受力面积无关。

例题:工程师们在三峡工程中设计大坝时,为什么要大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学生讨论: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三.课堂练习:<<名师学案>>四.小结:1.本节课上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同学们又有什么收获?2.师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板书设计教学流程图七、教学评价设计学习评价表基本评价项目八、总结与反思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在实验室教学。

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动手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能想法解决问题,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在压强计的组装上我课前没有认真检查,导置有的小组组装好后不能用,本来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参与能力,但出现组装不好的现象,我又拿了几个来换,突然想让学生自己想法解决问题,我把压强计换成了气球和橡皮管,让学生自己更换,使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学习中来。

探究液体的内部压强有序进行。

由于组装压强计多用一些时间,课堂练习未能完成,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会了“检查”的意义,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好的作用。

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辩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