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兽医学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临床兽医科学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进一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献身农业;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学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作风;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临床兽医科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兽医临床实践工作的能力。
3、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目前有:1.动物疾病与保健2.鱼类疾病与保健3.中西兽医结合4.临床病理组织学三、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根据实际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研究生处审核,校长批准,可适当缩短(但不得少于两年半)或延长;在职硕士生一般延长一年。
四、培养方式本专业硕士生的培养要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学习与论文工作并重。
硕士生必须通过课程考试,成绩达到合格标准,参加一定的临床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取得规定学分,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德育考核合格,方能授予学位。
导师要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制定硕士生培养计划,并组成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对研究生进行具体的培养和指导。
1、思想政治工作:硕士生除了学习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还必须参加政治学习,形势与任务教育,公益劳动等活动。
要健全研究生管理制度,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课程学习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较好的实验技能,必须学好必修课和选修课。
注意因材施教。
课程学习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报告和讨论及导师指导下自学指定书刊、撰写学习报告等方式,培养独立获得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必修课必须通过考试,选修课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分。
临床实践:为使硕士生熟练临床诊疗技能,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重视临床实践环节。
可在学院(校)附设兽医院或条件较好、病例较多的地方兽医院、站及畜牧场进行,一般于1~3学期中分散或集中安排,累计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月,通过提交病例报告或诊疗总结方式进行考核。
合格后方可参加学位课程兽医临床实践的考试。
3、执行中期考核制度:硕士生在论文工作正式开始以前应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1)思想政治表现、品德与科学作风。
(2)学位课和其他必修课、补修课的学习成绩以及完成学分情况。
(3)对选题的认识,对试验设计和技术路线的理解,对研究方法和测试手段的掌握程度。
考核合格者可继续学习,进入论文工作。
对不能达到要求的应停止其硕士学习,按其已有的学历资格分配工作。
4、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参加社会实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研究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农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锻炼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次经讨论把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至少要参加三周社会实践。
研究生要写出社会实践报告,系或导师要进行考核,对没有参加社会实践或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
为加强研究生的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社会责任感,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要参加一定数量的劳动,其中有考核的公益劳动三周,其余可结合科研工作进行。
对没有参加公益劳动或考核不合格的不能毕业。
5、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文娱活动。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课程学习要求至少获得30学分(不含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课程分为学位课、指定选修课和选修课三类。
学位课和指定选修课均为必修课。
六、实践教育为了培养硕士生的教学能力,在第二、第三学年,安排其参加大学本科的部分教学工作。
可以讲授课程的部分章节(不少于8学时),也可以指导实验、实习或教学实习,辅导课堂讨论,指导课程论文等。
教学总工作量不得少于120学时,硕士生兼做助教工作的时间可算在总工作量之内。
考核合格,给予2学分。
七、论文工作参加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是培养硕士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硕士生在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的指导下,通过课程学习、文献阅读(要求阅读60篇以上的文献资料)和对国内外情况的了解,写出与科研课题有关的文献综述。
提出学位论文题目确定后,在导师指导下,及时提出研究课题的试验设计和实施计划。
经讨论、完善后组织实践。
论文题目应在第三学期提出和确定,第四学期开始科研工作。
研究工作进行期间,研究生必须定期向导师或指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听取意见、接受指导。
试验过程中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观测、记载试验结果,获得真实可靠的试验数据。
试验结束后,科学地整理、分析和总结,进而写出有一定水平的学位论文。
经导师审阅、同意,申请论文答辩。
八、课程简介兽医临床诊断新技术:本课程主要学习畜禽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过程,综合利用分析实验诊断数据,其他影象诊断结果,各器官系统的综合症候群与诊断要点,症状鉴别诊断,不同种属动物的诊查要点及其疫病的诊断与鉴别。
同时也学习免疫学、病毒学、生物学的某些诊断技术及其在各种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兽医临床专题:动物腹泻综述(概念、类型、病因、机理、病理生理、治疗原则、新药进展)。
反刍兽消化及前胃疾病研究进展,反刍兽真胃疾病研究进展;牛呼吸病综述;应激理论新进展,抗应激制剂种类的研究应用。
环境与疾病(包括集约化与疾病)。
乳牛倒地不起综合症、胖牛综合症、特种水产(如鳗、鳖)疾病。
世界各地新病、怪病及研究动态。
动物健康与保健新概念。
兽医临床实践:属于强化兽医临床实践的课程,以校内外兽医院、兽医站、畜牧场为实践场所,参加日常的门诊和出诊,积累诊疗经验。
提高研究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好开处方,制定防治方案。
参加建场规划、勘察、论证、选址、设计及制定兽医制度等实践。
兽医专业英语:从专业书刊中选材,领读、讲解选文。
指定阅读材料,练习专业翻译(论文、报告、广告、说明书、产品介绍等)。
课堂听说练习。
英文论文摘要写作,通读一本专业外文书(至少200页)。
分子病毒学:本课程在分子水平讲授动物病毒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内容包括: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病毒基因表达的调控原理,病毒感染的分子机制,病毒致癌的分子机理,抗病毒活性物质和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等。
高级生物统计:本课程主要讲授兽医实践和科研中常用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试验设计方法及常用统计软件包应用。
主要内容包括:1.资料整理;2.假设检验;3.方差分析;4.相对数分析;5.卡方检验;6.一元相关与回归分析;7.多元相关与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8.半数致死量; 9.聚类分析;10.主成份分析;11.灰色模型预测;12.动物生长非线性模型及生长参数测定;13.消化降解率非线性模型及降解参数测定;14.试验数据的正态分布、波松分布、二项分布和负二项分布的拟合;15.试验设计方法;16、电子表格应用;17.SPSS 10 FOR WINDOWS 软件包应用兽医药理学专题:本课程主要讲授基础药理学、药物处理和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量子药理学、受体生化药理学、遗传药理学、药效心理学、毒理学、临床药理学及中药方剂药理学等十个方面的内容。
兽医病理学专题: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动物病理近代研究新进展,讲授与畜牧生产和兽医临床紧密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
并通过实验和实践等方式,学习病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技术,以及某些交叉学科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
中兽医学专题:本课程将以专题形式,介绍中兽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中兽医医经选读,中兽医古籍和文献,当今中兽医研究新动态和中兽医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中兽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等理论观点研究中兽医学,提高中兽医学研究和运用档次,创造新世纪的中兽医学。
高级外科学:本课程主要讲授家畜及小动物外科近代研究的新进展,新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动物麻醉理论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动物休克的发生与临床监护,外科感染与败血症;动物输血理论与临床应用技术;动物炎症理论及治疗新技术;动物肿瘤的发生与外科治疗;动物皮肤病与皮肤移殖;动物跛行诊断;动物蹄病研究进展。
现代动物免疫学:本课程在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或基因水平上讲述动物免疫学新知识、新理论。
讲授内容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免疫学,包括免疫系统的解剖(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等。
第二部分为临床免疫学(专题),包括抗微生物免疫、抗寄生虫免疫、禽类免疫、鱼类免疫、营养与免疫、肿瘤与免疫、繁殖免疫与免疫调节剂等。
动物中毒病专题:本课程讲授国内外畜禽中毒病研究新进展。
主要内容包括:中毒病概述(介绍现代畜牧业畜禽中毒病的概念与类型;分析当前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情况下畜禽中毒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强调中毒性疾病在现代兽医学上位置的重要性等);中毒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讲授现代畜禽中毒病的诊断方法、注意事项、诊断手段及实验室方法;提出对现代畜禽中毒病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思路);饲料中毒(介绍常见的畜禽饲料中毒;重点阐述这类中毒性疾病的发病因素、发病机理、防治方法等等);霉菌毒素及霉败饲料中毒(介绍国内外对饲料霉菌毒素研究的进展;分别介绍常见的畜禽霉菌毒素中毒性疾病等;重点分析发病因素、发病机理、防治方法);矿物质中毒(介绍国内外对动物矿物质元素中毒的研究进展、发病情况、研究历史、发病因素、发病机理,防治措施等)。
药物、农药、灭鼠药及某些化学物质中毒(介绍此类中毒性疾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治疗与预防方法等)。
附:学术带头人:黄一帆指导小组:临床兽医学方向:黄一帆、吴德峰、邵良平、修金生、黄志坚、姚金水预防兽医学方向:王寿昆、吴宝成、陈家祥、李国平、林树根、祁保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