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接触网维集中修的探索和实践(讲演稿)

1.1接触网维集中修的探索和实践(讲演稿)

昆明铁路局昆明供电段
接触网集中修的探索与实践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2005年3月28日三段合一的昆明供电段,是昆明铁路局唯一的供电段,担负着全局供水电设备运营管理,管界覆盖全局,地跨云、贵、川三省,线路大都穿行于深山峡谷中,桥梁、隧道众多,管理难度大,未来几年,供电段将面临着近四千多公里的新线和高铁的接管运营。

一、集中修的背景
1.计划“天窗修”弊端日益突出
自1990年我局电气化铁路开通以来,接触网检修一直采用以工区为单位的计划“天窗”周期修方式。

各工区为完成周期修任务,检修工作几乎天天开展,“天窗修”就成了“天天修”,“运修”矛盾十分突出,随着运输不断增长、运能日益紧张,计划“天窗”周期修模式弊端日显突出。

2.计划“天窗修”效率低下
一是劳动效率低。

计划“天窗”修作业,一个网工区投入12人至16人,上网作业人员只有2~5人,10~11个人从事辅助工作。

二是“天窗”利用率低。

以60分钟“天窗”来分析,作业有效时间只有21~26分钟,利用率仅为38%。

三是
抢修值班人员投入多,职工待班时间长、休息常年不能保证。

3.计划“天窗修”设备事故、故障频发
2001~2005年间,每年事故高达40~50件、设备故障超过90件。

事故高发造成了安全不稳、管理被动,安全管理无法进入持续、有效的良性循环,设备失修问题日益突出。

二、集中修的内涵
(一)接触网集中修的概念
接触网集中修是指:在对设备细致调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依照设备状态,集中人员、材料、机具优势,对接触网设备进行集中检修、系统检查的新型维修模式。

(二)接触网集中修的内涵
1.集中修设备管理创新思路
通过大胆创新、勇于突破、精检细修,大幅延长了设备检修周期,将设备分为一般设备和重点设备两种,95%以上的一般设备经过集中修后检修周期延长至两年,不到5%的重点设备集中修后,还要严格按照3到6个月的周期进行控制修。

设备管理思路的创新,破解了设备常年失修的难题,质量大幅提升。

2.优化生产组织方式
通过集中修,有效整合检修资源,打破了原来以接触网工区为单位的分散作业组织方式,集中大量人员、材料机具,组织大规模检修,大幅提高检修资源使用效率。

3.对一线生产机构进行改革调整
一是改革接触网工区设置。

通过班组设置优化,把原来的接触网工区调整为巡检、检修两种工区,巡检工区以巡守、事故抢险为主,检修工区以集中修为主。

二是不断释放检修资源。

先后撤销了多个管界小、设置不合理的接触网工区;同时,通过使用先进工装、优化抢修方案,我们将抢修值班人数从10~12减少到6~8人,盘活了有限的接触网工。

三是优化生产车间设置。

通过改革组建了检修车间、大修车间为主的检修型车间,将供电车间调整成为以巡检、抢修为主要职能的运用型车间,为各检修车间、供电车间提供轨道车、汽车使用的动力设备车间作为生产辅助型车间,构建了三类车间优势互补的三位一体的新型生产管理模式。

三、集中修主要做法
从2005年底开始,经过摸索试点、分层实施、全面推开、各专业辐射、持续深化的方法分四个阶段,不断探索、实践和推行接触网集中修。

(一)接触网集中修的发展历程
1.摸索试点阶段(2005年底至2007年中):先后在昆明枢纽、威舍站、红果站等设备质量问题多的站区摸索开展接触网集中修,解决了设备失修问题,达到了绝对效率提升约2倍、综合效率提升8倍以上的阶段性目标。

2.以车间为单位开展集中修阶段(2007年中至2009年8月):2007年底,在元谋车间实行以车间为单位组织接触网集中修的改革试点,成立了1个检修工区和4个巡检工区,取得成效后,2008年至2009年,在全段9个供电车间全面推广,达到了“值检分开、巡修分开、修验分开”和“修一次、保一年”的阶段性目标。

3.以段为单位开展集中修阶段(2009年8月至2010年):2009年开始着手以段为单位组织集中修的深化改革,将接触网集中修检修职能从9个供电车间分离出来,撤销了各供电车间下设的检修工区,在昆南高规格筹建接触网检修车间,承担全段接触网集中修、施工和施工配合任务,在接触网专业内全面实施“检修、运用分离,施工及施工配合统一管理”的新型维修管理模式,达到“修一次、保二年”的最终目标,标志着接触网维修体制从计划“天窗”周期修到“集中修”改革的全面完成。

4.各专业辐射、全面深化阶段(从2010年开始);2010年将集中修模式向变配电专业和电力专业辐射推广,目前已形成规模检修能力,未来几年,将围绕精细化的专业化检修能力、装备现代化的科学化检测能力、海量数据化的运用分析能力等三种能力的建设进一步深化集中修。

(二)三大体系建设,确保集中修实施
1.标准化施工组织保障体系
制定了集中修作业标准化组织程序。

通过推行标准化组织程序,使施工组织各个环节严格落实到每个岗位,全面提升了集中修组织管理水平、确保了作业安全。

2.质量工艺达标保障体系
创新制定段接触网“检规”,大胆突破检修周期,推行标准扭力矩、覆盖扭力扳手的使用,推广使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实行零部件和设备寿命管理制度,落实重点设备控制修及记名检修等质量管理制度。

加强集中修修前调查、修中控制、修后验收,对集中修修后设备进行总体评估,确保集中修质量、工艺达标。

3.后勤、文化生活保障体系
建立集中修开工前准备会制度,会上通报集中修的年度计划,集中协调解决材料机具、生活后勤、宣传报道、文化娱乐活动等各项保障工作,各部门有计划组织好集中修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每次集中修,均在现场成立专业后勤保障小组,提供全方位的吃、住、行、洗澡等后勤保障服务。

依照集中修人员集中、流动作业的特点,配置了流动电影院等系列文体娱乐设备,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中修文体娱乐活动。

(三)充分运用三大管理手段推进集中修
为有效推进三大体系的贯彻落实、推进集中修,我们在日
常管理中突出组织、纪律、培训三种管理手段的运用。

我们对干部着重强调“组织”作用的发挥,干部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具备相当的“组织”能力,干部的价值体现在“组织”上;我们对工人着重强调“纪律”意识的培养,工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具备严明的“纪律”,工人的价值体现在铁的“纪律”上;为了提升干部“组织”能力、职工严明的“纪律”,我们大力开展干部、职工培训,将“分层、分级、分专业”的培训工作覆盖所有干部职工,贯穿到每项工作和作业。

组织、纪律、培训三位一体是推进全段安全管理、修程修制改革核心性的基础管理手段,在深化集中修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集中修的成效
实施接触网设备集中修,打破了原有的检修模式,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构建了新的生产机构,安全、质量、效率全面提升。

1.设备故障大幅下降、质量大幅提高
通过接触网集中修设备故障明显减少。

如图反映出自2004年至2010年接触网设备故障年度总件数的变化趋势,先呈上升趋势自2007年后逐年大幅下降,充分显示了集中修在设备质量上的成效。

2.释放了运输能力
接触网集中修有效地利用了天窗,“天窗”数大幅减少,2005年到2009年接触网“天窗”从9000多个下降到3000
多个,运输能力得到了极大释放。

3.设备维修成本逐年下降
集中修大幅提高了维修成本的使用效率,减少了维修成本支出,2004年到2010年接触网维修成本从800多万到下降到500多万,集中修破解了供电段维修成本逐年压减的成本管理难题。

4.企业和职工通过集中修获得双赢
实行集中修后设备维修率从39%上升到98%,彻底解决了设备失修;自2005年开展集中修至今,完成了3328.695条公里的接触网设备集中修,今年还将完成近1000条公里接触网集中修,检修过的区段至今从未发生过事故;开展集中修后,接触网工的休息从2005年前月休息天数不足4天,上升到2010年的月均8天,今年还将有所增加。

总之,接触网集中修是解决运输增长和设备检修之间矛盾的一种可行模式。

通过对现有检修资源调整优化,改革生产机构,发挥管理人员、作业人员、材料机具的集中优势,强化了作业组织,“天窗”利用效率提高2.5倍、天窗减少60%以上、综合效率提高30倍、故障下降90%以上,有效地减少了接触网维修对运输的干扰;通过优化配置,盘活了有限人力资源,破解了接触网人员紧张、工休矛盾、工学矛盾等一系列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