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么—字词句段篇考情分析:•阅读量在逐年增加240字/分•综合难度比较稳定•试题资料来源:主流媒体的评论性材料《人民日报》《半月谈》《三联生活周刊》等应试测略:一、“从真题中来,到真题中去”二、抓住基本题型、基本方法三、听课——演练——巩固四、多读多练,熟悉题源,丰富文字材料背景知识,提高敏感性第一节主旨概括题题型介绍主旨概括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归纳或者把握中心主旨。
得主旨者得天下一、提问方式:主旨概括题的提问方式通常带有:“主旨”、“主要”、“核心”、“中心”、“概括”、“归纳”、“总结”等提法。
二、作答方法:总体上从两个思路:宏观微观行文脉络关联词语根据不同的逻辑关系找主旨——“关联词”是风向标做题原则:1.寻找主题句2.寻找对主题句进行同义替换的选项3.不能引申,必须基于原文•解题方向:•有主题句——找主题句——同义替换•无主题句——归纳概括——全面1、转折复句【典型格式】虽然A,但是B,…,其实…【关联词语】强转折:但(是)、然而、不过、可是、却弱转折:其实、事实上、实际上、只是2、递进复句【典型格式】不但A,而且B,(甚至)如“大别山区不但矿产很丰富,而且自然景色很美。
”如“来这家大型食品超市购物的不仅有当地的家庭主妇,而且有附近街区的居民,甚至京津地区也有驱车前来采购的。
”【关联词语】不但/不仅/不单/不独/不只/不光A,而且/并且/也/还/甚至/更/尤其B注意:递进复句表达的重点是有层次的,其中“而且”、“并且”、“也”、“还”等词是一级递进,语义程度较轻。
“甚至”、“更”、“尤其”、“重要的是”、“核心的是”、“关键的是”、等词是二级递进。
【解题要领】递进之后是重点主题句往往是递进之后的内容;一级递进和二级递进同现时,二级递进是重点言语技法之二:替换压缩法(针对选项)1、同义替换必须——必不可少辨证——不是绝对的,是可以转化的2、精简压缩:•课程小结1、答题顺序:2—1—32、递进关联词后是主题句——“而且”之后是重点3、同义替换和精简压缩是正确答案的标志3、因果复句【典型格式】因为A,所以B【关联词语】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总之、看来、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概而言之、言而总之注意:有些文段采用了倒装的语句形式,如“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子。
此时“之所以”这个前半句就是为“是因为”这个后半句服务,重点落在了对于原因的解释说明上。
言语技法之三:强调重点法有的题中会举例论证。
我们对举例论证法进行总结:1、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可以通过举例的位置来寻找前后的主题句。
2、举例本身并不重要,因此阅读时可以快速浏览。
3、围绕举例进行表述的选项属于干扰选项。
•例1:在古典传统里,和谐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
中国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对于和谐的经典认识与体现。
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很发达,特别是一些中国乐器,像钟、磬、瑟等各种完全不同的乐器按照一定的韵律奏出动听的音乐,但如果只有一种乐器就会非常单调。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A 和谐源于中国古典音乐B差异是和谐的必要条件C中国人很早产生了和谐观念D音乐是对和谐的经典认识和体现言语技法之四:反面论证法有的题中句尾出现了由“否则”引导的一句话,进行反面论证阐明其危害。
总结:1、反面论证的作用是为了补充论证前文观点,可以由其往前寻找主题句。
2、反面论证本身不是重点,可以略读4、必要条件复句【典型格式】只是…,才…【关联词语】只有=除非=必须=应该=需要才=不=没有•“只有把北门的十多家小工厂全部迁走,才能彻底解决噪音污染问题。
”•“除非苏秋水当连长,才能带好这批以‘小皇帝’为主体的新兵。
”【解题要点】必要条件后是重点5、并列关系■题型特点:没有重点,主旨题应概括全面,不可偏颇。
■题型分类:①表示相关的几种情况并存关联词:“又、同样、同时”等;“也……,也……”、“既……,又……”、“一边……,一边……”、“有的……,有的……”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而用两句结构一致的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②表示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情况关联词:“是……,不是……”、“不是……,而是……”、“有的……,有的……”让步关系•【典型格式】“即使……,也……”•【关联词】跟“即使”作用相同的还有“就是”、“就算”、“纵然”、“哪怕”等。
•“即使遇到百日大旱,这套供水系统也能保证供应生产生活用水。
”•“前面纵然是刀山火海,我们也绝不后退半步。
”•“哪怕‘黑客’们个个神通广大,也无法进入这样的网站。
”•例:•这次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也绝对不能骄傲,何况我这次考得并不好。
• A.虽然 B.即使•解题要点:“也”后面是重点选择关系承接关系(二)行文脉络一、类型(一)总-分-总(首尾句)(二)分-总(尾句)(三)总-分(首句)二、解题要点:(一)原则原则一:首尾句原则原则二:辅证原则(二)辅证类型:①举例②原因③援引④反面论证(一)总-分-总(首尾句)1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重点)2、提出观点-解释观点-重申观点。
(首尾句都很重要)言语技法之五:原因推断法一个文段如果论述的主题句在首句位置,之后的语句很有可能是对主题句原因的解释说明,并展开具体论述。
这样的一种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主题句的位置。
小结:1、言语技法之一:2——1——3分步解题法2、总体上从两个思路:宏观微观行文脉络关联词语3、言语技法之二:替换压缩法(针对选项)4、言语技法之三:强调重点法5、言语技法之四:反面论证法6、行文脉络7、言语技法之五:原因推断法第二节意图推断题一、判别标志通常带有“意在”,“想推出”,“知道”等提法。
如: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意在表达二、解题技巧(一)不选原文(二)言外之意(三)结合原文进行引申,把握作者说话的目的和意图(不要过渡引申)(四)分清类型(社会现实、故事寓言)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合一言语技法之六:主题排除法有些选项的排除可以通过论述主题不吻合这一标准来进行,这种方法就叫做主题排除法言语技法之七:排同求异法•排同:选项能与原文一一对应的排除掉•求异:找矛盾,其中之一是答案言语技法之八:相对绝对法•1、通常过于绝对化的选项不是正确答案,如都、所有、一切、任何、完全、永远不、绝对、总是、一定等。
•2、通常相对、部分、不确定的表述是正确答案,如可能、也许、大概等。
第三节细节判断题一、判别标志下列说法“正确/不正确”、“符合/不符合”等如根据原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二、解题技巧难题置后做,一一对应法。
三、错误选项的标志(一)偷换时态(二)偷换数量(三)偷换逻辑关系(四)偷换概念和范围(五)偷换语态(一)偷换时态1、已然:已已经曾经了2、未然:将要3、进行:正,正在,在…中,着例我已经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我将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原则:时态只可同级替换,不可越级替换(二)偷换数量1、较多量:许多,很多,大量,广泛,大多数,大部分,不少2、中间量:部分,某些,一些3、较少量:很少,少量,少数,少部分,不多原则:首选同级替换,次选中间量向两级的替换退而求次:不严谨题目选择矛盾最小的(三)偷换逻辑关系1、内部偷换:条件复句,因果复句例因为天下雨了所以地面湿了因为地面湿了所以天下雨了2、之间偷换:并列与条件,因果的偷换(四)偷换概念和范围1、扩大2、缩小3、偷换例考公务员的大学生考公务员的江苏大学生(五)偷换语态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偷换例今天可能下雨今天一定下雨•总结1、做题顺序:2—3—12、代入原文,一一对应3、干扰项设置:无中生有五种偷换第四节态度观点题一、判别标志通常有“态度”,“观点”,“评价”等字样。
如“ 这段文字作者的观点是”二、类型(一)有观点(二)没有观点(三)杂糅三、解题技巧1、隐含观点:关联词,倾向性2、明显观点:引导词3、无观点:概括全文(一)有观点1、明确观点:有些文段的表述通常会开宗明义地表达作者观点,通常有以下字样:“我认为”,“笔者认为”、“XX认为”、“XX 说”。
如果文段中出现了这些字样,考生要重点阅读这些引导词之后的语句。
2、隐含观点:倾向性,积极或消极寻找体现作者主观倾向性的细节:•<1>、关键词语虽然A,但是B ;无论A,都B遗憾的是;有趣的是;•<2>、标点符号:引号;反问•<3>、辅证:举例子、原因、援引、反面论证•言语技法之九:援引观点法•一、正向援引:“正如”之类词引出例证,最后以如“因此”引出作者观点。
•二、反向援引:一般用“通常认为”引出话题,然后再用转折性的引导词,如“但是”、“其实”等引导出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二)没有观点•客观陈述•适合的文体风格:说明文和新闻• 1.有很多观点,但作者没有观点• 2.作者有观点,但不是针对提问对象的观点•小结明显观点——引导词隐含观点——关键词、标点、辅证无观点——谁的观点第五节词语理解题一、判别标志文中“XX”如何理解如对文中划线部分语句/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二、做题方法(一)不选字面含义(二)重在理解(三)具体语境(大小)(四)巧用代词的指代作用三、做题顺序1、首先找到词语出现位置2、然后看前后文确定在文中的含义言语技法之十:标点符号法我们在浏览题目时除了要重点注意关联词外,还要有意识的观察标点符号,如冒号、分号、双引号、破折号、顿号等,不同的标点符号表示不同的含义。
言语技法之十一:成分分析法即分析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谓宾语,删去修饰成分,从而简洁明了的把握该句的核心观点。
第六节代词指代题一、判别标志文中“XX”(代词)指代的是二、代词种类1、人称代词2、指示代词三、做题方法(一)指代就近原则(较短的语句)领导表扬了小李,说他工作很认真(二)主语话题原则(句群或较长语段)小王是我的朋友,他是一名教师,他教语文,他工作很认真。
解题技巧:◇先定位原文◇向前为原则◇向后为例外◇就近为标准(临近原则)◇检验不可少•小结特定词语:确定位置注意标点代词:指代就近主语话题第七节语句衔接题分类(一)居中-填空题:(二)居末-结语题:(三)下文衔接类解题技巧•形式(首选):句式一致(猜题);关联词搭配•内容(兼顾):话题、感情基调、语境、事理、前后照应、问答照应(设问句)、篇章结构规律•(一)居中-填空题:•“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解题技巧:•◇重点观察空白处与临近前后句之间关系•◇寻找关联词进行分句关系的推断•◇注意关联词语的搭配以及相同句式的提示信息•(二)结语题:•“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解题技巧:•◇寻找结论性的引导词•◇确保空白处与前文话题的一致和连贯性•■解题技巧:结构和内容相结合••■提问方式:•◇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主要介绍的是?•◇文章接下来最应该讲述的是?•◇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这段文字后面将要谈论的内容最可能是?•■解题技巧:结构和内容相结合排除选项:☹1.无关内容☹2.本段中已经描述过的内容☹3.可能会在前文出现的内容☹4.主旨、标题(总分结构)语句排序题一、提问方式: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是?二、做题方法1)从选项入手,寻头断尾2)关联词搭配3)空间+时间的顺序2.词汇歧义①我们家的门没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