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说课设计19.1.1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将从具体的概念性知识转移到抽象概念,也是初中知识的一个过度,学习本节知识,学生将初步认识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函数。
本节也是后期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的一个铺垫,以及为高中学习的一个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针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知识和理解概念的能力相应的有一些具备,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初步接触,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疑惑感是很正常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会摆脱疑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变量、常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掌握函数概念,掌握函数表达式的三种表示方法,运用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通过引入生活中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会发生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问题解决:通过对生活例子的研究,理解变量、常量、自变量、因变量及函数概念。
掌握函数满足条件和表示方法。
情感态度:结合对实际生活例子的探索获取数学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树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函数与变量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式法)
教学难点:变量与函数概念的讲解与理解。
教法分析
结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采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启发、引导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研究数量关系的问题,结合坐标系的知识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一:如图是曲靖某地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看图回答问题: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问题二: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的路程是S km,行驶的时间为t h,填写下面的表格,S的值随t的值变化而变化吗?
t/h12345
s/km
解:其中在整个过程中时间t在发生变化,随之路程s也随之发生改变,速度v=60km/h是不变的,当时间t不断变长是,路程s也在变长。
(时间 t≥0)
问题三: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
观察上表回答:
(1)波长l和频率f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________.
解:(1) l与f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l*f=300000,或者说f= 300 000
(根据分式的意义l不能为0即 l≠0)
l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越小
问题四:用10m的绳子围一个矩形,当矩形的一边长x分别为3m,3.5m,4m,4.5m时,它的邻边长y分别是多少?完成下面的表格,
回答y与x之间有什么关系?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而变化吗?
解:由方程思想可知y与x之间满足y=5-x由于长度x不能为0,边长x只能在0和5之间。
即(0<x<5)
当边长x变大时,邻边y变小,
探究发现: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
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变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
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和气温T,气温T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
问题二中的整个过程中时间t在发生变化,随之路程s也随之发生改变,速度v=60km/h是不变的,当时间t不断变长时,路程s也在变长。
获取新知: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如:边长x和邻长y、时间t和气温T),叫做变量(variable)。
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constant)。
(如:速度v=60km/h、定值300 000)
探索发现:上面四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
每一变量改变都会对应另一个变量的变化,且在这种变化时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对应。
(如:问题一中气温T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问题二中邻长y随边长x的变化而变化)
获取新知: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y是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此时也称
y是x的函数(function).(因变量也叫函数值)
提问:我们知道函数的概念,那么函数要用什么来表示呢?
回顾:回顾以上四个问题可知,问题一时用图像的形式表示,问题二用一个列表的形式表示,问题三、问题四用列表的形式和一个等式的形式表示。
四个问题自变量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时,函数才有意义。
获取新知:(1)函数的表示方法:①列表法②图像法③解析式法(2)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时,不仅要考虑使函数关系式有意义,而且还要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
实践练习:
例:写出下列各问题中的关系式,并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圆的周长C与半径r的关系式;
(2)火车以12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它驶过的路程s(千米)和所用时间t(时)的关系式;
(3)n边形的内角和S与边数n的关系式.
解(1)C=2π r,2π是常量,r、C是变量;
(2)s=120t,120是常量,t、s是变量,自变量是t,因变量是s,自变量(t≥0);
(3)S=(n-2)×180,2、180是常量,n、S是变量,自变量是n,因变量是S,自变量(n≥3)
小结:(1)什么函数?函数要满足的条件有哪些?(自变量、因变量、对应关系)
(2)函数的表示方法:①列表法②图像法③解析式法作业布置:必做习题巩固P81(1、2)+预习第二节选做第二节的练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时概念性的讲解,学生初步接触,抽象性比较大,课程内容较为枯燥,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可能不太感兴趣,我将做出改正,对需要详细透彻讲解的用概括性比较高的例题加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