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5-27 12:20[关键词]棉花规划中华商务网讯:一.发展现状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
(一)生产发展迅速,总量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
1984年全国棉花面积10384万亩、总产量62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加3085万亩和408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1年全国棉花面积7200万亩,总产量532万吨,是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位居世界第一。
(二)科技投入增加,单产提高。
随着棉区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的改革,多次更新更换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化学调控、病虫防治等重大技术,有效地促进了棉花单产的提高。
“八五”期间全国棉花平均单产为52.4公斤/亩,“九五”期间达到67公斤/亩,2001年为73.9公斤/亩,位居世界第四。
从三大棉区看,西北内陆棉区单产最高,达到87公斤/亩,长江流域棉区为72公斤/亩,黄河流域棉区为67.5公斤/亩。
(三)布局逐渐优化,集中度高。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有23个省(市、区)的1100多个县(市)种植棉花。
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棉花生产逐步向气候条件适宜、种植基础好、产量水平高的优势区域集中。
2000年全国1万亩以上的产棉县547个,棉花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4%和88%;10万亩以上的产棉县179个,棉花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5%和70%。
目前已形成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
2000年三大棉区的植棉面积分别占全国的30%、43%和26%,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7%、38%和34%。
(四)品质不断改善,处于国际中上水平。
目前,我国棉花品质在国际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突出的优点是杂质含量少,短绒率低,可满足纺32-40支纱的需要。
三大棉区的情况是:长江流域大部分棉区棉花纤维长度长,比强度高,但纤维偏粗;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指标间比较协调;西北内陆棉区棉花色泽好,长度在29毫米以上,主体马克隆值级达a级,但比强度低。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一)市场前景分析1.全球纤维消费量将持续增长。
2000年全球纤维消费量5310万吨,比1999年增长4.1%。
其中,化学纤维3190万吨,占60%;棉花1980万吨,占37.3%。
2001年全球纤维消费量5340万吨,比2000年增长0.5%,2002年将达到5550万吨。
预计全球棉花消费量将从2000年的1980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2330万吨。
2.国内棉花需求量将继续增加。
我国棉花消费包括纺纱用棉、民用絮棉、其50万吨、385万吨和400万吨。
2001年达到500万吨,占世界棉花消费总量的25%。
到2007年棉花需求及进口预测分析如下:(1)纺纱用棉继续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及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常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折纱占当年纱产量的1/3,内销占2/3。
加入世贸组织,纺织品及服装出口将继续看好。
据测算,2005年纺织品出口将达到650-70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800-1000亿美元。
另外,国内消费需求呈上升趋势。
“十五”期间,按人口年均增长1200万人,新增人口按人均纤维消费量7.4公斤计,将净增纤维消费量45万吨。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7年,全国纱产量将达到820万吨,按用棉比例62%计算,需棉花530万吨左右。
(2)民用絮棉、其他用棉及棉农自留棉基本稳定。
过去20多年,絮棉、其他用棉消费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占棉花消费总量的12.7%下降到1998年的1.39%,目前消费量在7.5万吨左右。
主要原因是床上用品的花样不断变换,化纤、羊毛、丝等替代品增加;棉农自留棉基本稳定在25万吨左右。
据此分析,未来几年絮棉、其他消费及棉农自留棉将基本稳定在30万吨左右。
(3)国家储备急需补充。
储备棉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一般情况下,储备数量要保持棉花需求总量的30%左右,才能有效地进行调控。
目前我国还未达到这一水平,急需补充储备。
(4)棉花配额不会全部成为现实进口量。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棉花最大配额量为89万吨。
从历史上看,我国是棉花净进口国。
1950-1999年,共进口棉花1052万吨,年均21.4万吨;同期出口498万吨,年均10万吨,年净进口11万多吨。
进口量最大的1980年达到81万吨。
从近几年棉花进口的情况分析,1995-1997年共进口棉花217万吨,同期出口19万吨,净进口198万吨。
从2002年的情况看,由于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价格低1000多元/吨,棉花进口困难。
由此分析,棉花进口配额不会完全成为实际进口量。
但是,为了进行品质结构的调整以及部分出口产品品牌的需要,适当进口一些高品质棉花,给国际市场留有一定的份额(消费量的5-10%)还是必要的。
综上所述,2007年棉花需求量为550万吨。
棉花供给可以立足于国内生产,灵活运用国际市场进行结构调剂。
3.纺织工业对棉花质量提出了新要求。
纺织品和服装是我国入世后具有竞争优势及出口潜力较大的产品,从消费变化趋势看,高品质棉花需求空间日益增大。
服装将由中低档向中高档发展,棉纱由中低支向中高支转变,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消费潜力增大,消费层次进一步多元化,特别是城市消费更注重舒适化和高档化,这些变化决定了对高等级棉花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
(二)竞争力分析1.比较优势一是单产高,生产成本较低,总量规模大。
我国棉花单产“九五”期间平均67公斤/亩,2001年达到73.9公斤/亩,居世界第四(第一位澳大利亚为106.3公斤/亩、第二位叙利亚为89.3公斤/亩、第三位以色列为82.3公斤/亩),是同期美国棉花单产52.1公斤/亩的1.42倍,是世界平均水平41.4公斤/亩的1.78倍。
1997-1999年,我国棉花亩均生产成本为379.27元,50公斤皮棉成本278.88元,同期美国分别为488.5元和469.71元,分别比美国低22.4%和40.6%。
2001年我国棉花产量532万吨二是本地加工需求量大,有发展空间。
我国是世界纺织品和服装加工中心,棉花消费量达500万吨以上,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4。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继续看好,用棉量增加,为我国棉花生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主要问题一是棉花生产、加工规模小,棉田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有3000多万户农民从事棉花生产。
1990-2001年,我国年均植棉7598万亩,户均不足3亩。
而美国家庭农场的棉花种植规模约2000亩,乌兹别克斯坦的家庭农场植棉规模也在130亩以上;我国有棉花收购轧花企业8000多家,以2001年收购棉花475万吨为例,平均每个企业收购轧花量只有0.06万吨。
而美国常年棉花产量400多万吨,只有100多家轧花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加工4万多吨,是我国的66倍。
同时,我国棉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棉田分布在干旱、盐碱等瘠薄地上,中低产田比例大(占总面积的61%),抗御灾害能力弱,棉花生产的自然风险大。
二是品质结构不适应,“三丝”含量高,一致性差。
我国棉花质量与美国相比,主要差距是:高、中、低档棉花的比例不合理,美国棉花纤维长度31毫米、比强度25cn/tex的棉花占总量的7-8%,我国不足1%;我国棉花纤维长度单一,95%以上集中在27-29毫米,适合纺32-40支纱,缺少长度为31-32毫米和25-26毫米纺高支纱和低支纱的原棉;长度、细度、强力指标方面不够协调,造成长棉短用;“三丝”(异性、异形、异色纤维)含量高,品质一致性差。
三是棉花产业诸环节脱节,中间费用高。
我国棉花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使用等诸多环节脱节,中间费用高。
如1995年棉花中间环节费用为每吨3100元,相当于棉花收购价的22%;2001年棉花购销价格放开后,中间环节费用有所降低,但每吨仍达800-1000元,相当于收购价格的11-15%。
四是政府对棉花支持保护弱。
我国对棉花的支持政策主要表现在培育优良品种、推广生产技术和提供收购贷款等方面。
与发达国家的高额补贴相差甚远,与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不小差距。
1998年,美国政府对棉花的补贴为11.32亿美元,2000年高达40.15亿美元;印度政府建立了棉花最低支持价格,并通过印度棉花公司资助棉花发展项目;巴基斯坦建立了棉花保护价格;墨西哥1994年实施了扶农计划,对种植三年以上的棉农每公顷补贴73美元,植保卫生补贴129美元。
综上所述,我国棉花在单产和生产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产业规模、价格和质量方面不具竞争力,在政府扶持和保护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思路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依靠科技、效益优先、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立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今后棉花生产的总体发展思路是: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质量,节本增效,推进产业化经营。
(二)主要目标总体目标是:优化棉花品种和品质结构,逐步实现棉花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推进棉花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满足纺织工业多元化的需求。
近期要以提高棉花纤维强度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陆地长绒棉和中短绒棉生产,大幅度减少棉花“三丝”含量。
具体目标是:2007年,棉花面积7500万亩,单产75公斤/亩,总产量565万吨左10,提高棉花的一致性和整齐度,减少“三丝”含量。
四、优势区域布局(一)确定优势区域的主要依据1.自然生态指标能满足棉花生长的基本需要。
无霜期>200天,≥10℃的有效积温>4200℃,年日照时数>2000小时,非灌溉棉区年降雨量600-1000mm,无重大灾害性天气,区域内各项指标的综合适宜程度在90%以上。
2.棉花比较效益高。
在种植业中棉花处于主导地位,以棉花为主的棉田效益比其它大宗作物高10%以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难以被其他作物替代。
3.种植规模大。
近五年以县为单位年均植棉面积在10万亩以上,年际间波动小。
(二)优势区域布局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将黄河流域棉区的151个县(市)、长江流域棉区的73个县(市)和西北内陆棉区的55个县(市)、团场规划为我国三大棉花优势区域,其中重点建设120个优质棉基地。
1.黄河流域优势区域该区域包括冀东、冀中、冀南、鲁西南、鲁西北、鲁北、豫南、豫东、豫北、苏北、皖北共151个县(市),重点建设生产规模较大的50个县(市)。
该区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日照充足,光热资源适中;棉田布局集中,耕作制度以两熟套种为主;棉花生产成本较低,单产水平中等,原棉品质主要指标比较协调;棉花在种植业和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纺织工业较发达,运输成本低。
主攻方向:加强棉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棉田,扩大植棉规模,推广促早栽培措施,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