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活动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3.1.(1)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基本形式)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1.18792.并找机能主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
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父”1877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学习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第二章认识过程一.注意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外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2.屏息现象2.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初级):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2)有意注意(高级):由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3(3)3.1(2(32.3(2(34。
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增强注意的稳定性扩大注意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神经活动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二、感觉与知觉感觉(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eg形状、大小、深度、方位(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真正运动直觉和似动直觉)----动景运动60MS,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二、社会知觉:对别人、自我、人际的知觉常出现的偏差:1.社会刻板印象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三、错觉(知觉的特殊情况)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3)对象的活动性(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2)知觉的理解性:自己的知识经验对直觉对象予以解释(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的对象整合(4)3.(2(3(4(54.(2(3(41.记忆概述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品质:(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3)准确性----正确和精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比较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去分开(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2.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1)识记概念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具有选择性分类(1)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影响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3)活动任务属性(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2)保持与遗忘保持的概念: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2)“先(3(1(4(3分类:有意回忆无意回忆(是否有预定目的)直接回忆间接回忆(是否需要中介)追忆: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
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3.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4.记忆系统瞬时记忆概念:当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编码:图像记忆----主要形式声像记忆存储:时间约为1秒短时记忆概念: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度特点: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编码:听觉编码--主要视觉编码存储5.(1(2(3(4(5(66.14充分利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1复习时机得当。
2复习方法要合理。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复习次数要适宜。
四、表象与想象1、表象概念:事务部在面前,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分类:按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按创造程度分:记忆表象;想象表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2、想象含义: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种类:按有无目的性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按内容是否新颖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按想象与现实分:幻想、理想和空想。
有意想象: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过程(4(3)1.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过程。
种类:对话言语、独自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
感知:口头言语感知;书面言语感知理解:(1)概念--借助与听觉和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一一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2)过程--1.词汇理解或识别--2.句子理解--3.语文或话语的理解2.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类型:(1)据发展水平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据逻辑性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据指向性分:集中求同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
(4)据创造程度分: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43.4.(2(3(51.情绪的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分类:(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情感(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共鸣、移情)。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健康功能,强化功能,迁移功能,疏导功能,协调功能。
2.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绪进一步发展3.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1)易感性、冲动型、两极性明显(2)4.态5.(2)(3)6.(3)1特征(2)(3)客服外部和内部困难,最重要特征。
(4)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1)意志与认知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2)意志与情感过程,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成阻力2、意志行动的过程:①准备阶段--②执行决定阶段关键准备阶段:(1)动机斗争(以愿望形式表现)分类:双趋冲突--从自己同事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双避冲突--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取其一的心理状态趋避冲突--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多重趋避冲突--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2)确定目的:与动机的取舍相伴而行,目标越明确,动机越自觉,动力越大(3)选择方法和制定计划3.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品质: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
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据学生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锻炼措施(4)既爱情哪个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第四章个性心理一、需要、动机、兴趣需要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种类:(1)据起源分: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2)据对象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类特有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七个层次:(最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缺失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最高)自我实现的需要:成长需要学生的需要与教育1.了解学生的需要.2.尊重,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