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业务转型把握时代机遇
——读《银行转型2025》有感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来自互联网、实业、房地产行业的跨界竞争者持续涌现,数字变革带来的行业转型升级是各大银行必须把握的历史发展态势。
而在我国大环境下不断转变行为的消费者,即将抛弃在洪流中未做出敏捷变革的银行团队。
在《银行转型2025》一书中,作者着力强调“存量提升、增量创新、能力重塑”三大关键词,而高效和灵活对银行的重要性将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我们必须充分依托金融平台优势,力争打造把握时代机遇的先进股份制银行。
一、巩固基础能力,打造差异化经营特色
在巩固基础能力的过程中,网点的客户拓展能力、业务效率提升是拥有大量实体网点资源的银行面临的难题。
波士顿咨询在欧洲和美国市场研究中,网点分销成本几乎占据银行运营成本的一半,中国也是类似的情况。
我行在XX地区网点基数大,分布广,但部分网点由于位置、人员、业态的各种原因导致营运低效。
对大连地区来说,需要着重判断网点各区域布局是否合理、网点营业能力是否高效。
对低效网点进行具体诊断,并通过相应措施促进网点营运效率的提升。
零售银行和公司银行业务是银行业的基础业务。
零售业务能够给银行提供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能够平衡对公业务和同业业务的波动性和风险。
2014年,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占比33%,预计在2020年,零售银行业务将上升至35%。
其中,小微贷款、消费贷款、理财等业务将成为主要的增长点。
银行在支付转账、储蓄、贷款、投资、咨询等各项个人金融业务中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竞争。
在未来,银行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不仅通过网点、客户经理了解客户,还要通过“互联网+”时代中的内外部各种渠道网络和数据了解客户。
客户获取需要满足其生活诉求,包括从不同生活场景、多样服务渠道接近客户。
借助不同机构之间的渠道进行合作、共享数据资源,能够快速、经济地获取客户信息。
而对于产品开发、服务设计,必须创造更为快捷的应变措施和低成本的交付方式,争取在某一环节上深耕细作,打造精品服务和差异化经营特色。
建设精品私人银行是差异化经营的前进方向,提供数字化服务及定制化投资
建议是私人银行客户较为倾向的服务模式。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私人银行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书中利用数据和图表展示了当前私人银行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内个人财富整体规模平稳增长,预计2020年,高净值人群可投资金融资产将占据中国整体个人财富的半壁江山。
在经历了2015年股市指数波动剧烈的洗礼后,这些高净值客户对自身财富的投资有了更强的风险意识。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当及时凭借其“国民地位”及综合金融服务,建设更加全能的服务型业务,在产品及服务上形成差异化的定位。
二、重视金融创新,把握科技化转型机遇
“数字化”、“科技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带来了颠覆性影响。
截止2010年,金融科技公司总数达到约2400家,累计融资总额330亿美元。
至2017年,金融科技类企业达到约3980家,累计融资金额达到461亿美元。
其中,众筹/借贷平台增长强劲,而加密数字货币及区块链也开始兴起。
金融创新涵盖行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其中,支付、借贷、数据分析是最主要的子领域。
利用直销银行这一创新型服务模式可不断满足客户对于支付、借贷的快捷高效要求。
去年11月,我行与XXX签署了战略合作签约,基于对用户需求及金融科技价值的共同认知,双方达成了涵盖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用户运营等维度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并将共建金融科技实验室,共建大数据平台与线上信贷平台。
以直销银行为起点,还将联合打造“一个实验室”和“两大平台”。
“一个实验室”是指金融科技实验室,双方将联合研究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并在用户洞察、数据风控、智能投顾、智能客服等领域开展合作;“两大平台”是指聚合行内外多数据源的大数据平台和线上信贷平台。
这两大平台将逐步构建起支撑大连银行大零售条线不同部门资产、产品、权益多样化的综合数字金融服务。
利用此次数字化转型,可从新渠道改善客户体验,利用大数据进行丰富客户分析。
在此过程中,必须对数据管理及系统架构进行优化,确保一线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及直销银行之间的数据得到汇总和整合,在与客户的每一次互动中,都能得到有效信息。
三、提供精品服务,建设现代化商业银行
在国家推出“互联网+”战略的背景下,中国互联网银行面对的既是机遇又
是挑战。
在提供精品服务的目标下,需要高度重视用户体验管理。
一方面,要摆脱传统银行思维的束缚,避免简单复制,结合战略定位,选择最有吸引力和用户体验的产品。
另一方面,从组织和人才着手,借鉴阿里、腾讯、百度等领先互联网企业的经验,将技术团队、产品服务团队更加紧密地链接在一起。
同时,要注重银行品牌打造和高效运营。
作为可突出地方特色的商业银行,要面对行业体系内严格的监管现实,打造信赖度高的品牌形象。
在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高效运营是构建优势的基石。
构建节约办公设施、减少冗余人员,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业务流程,才能更加精准的营销获客。
过去,中国银行业处于粗放式增长,金融机构普遍以产品和业务为核心进行组织管理,以规模和结果为导向进行业绩管理,而对客户、服务、定价都缺乏精细化定位。
未来,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将给银行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
建设现代化商业银行是行业变革的必然选择。
在认清转型背景、目标和方式的前提下,不断巩固银行自身基础能力,重视金融科技的创新培养,必然能够在全球新常态转变的时代中成功转型,在未来的道路上势如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