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精)

如何看待现代化与西方化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心得
2010政治学与行政学班
海啸
201003402118
老师要求我们这一学期读一本政治学的著作, 在舍友的推荐下, 我读了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这是一本很有思想闪光点的著作, 在拜读完之后我对于西方普世价值、文明冲突与文明力量变化、新世界秩序组建有了深入的了解, 并对我政治学学科的理论积累产生重大的作用。

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便是作者在论述现代化与西方化关系、变化过程时表达的观点。

一、现代化即西方化是伪命题
之前我对于普世价值有一些疑惑, 而在读了这本书以后的确豁然开朗。

之前我只是认识到西方在二战之后就开始对中国进行大量的文化输出。

但在读了此书之后我意识到, 西方文化输出的范围很大, 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 而说文化输出还是太浅薄, 准确来说应该是进行普世价值的传播。

而亨廷顿对普世文明的概述的思路也是很有趣, 从语言和宗教作为西方普世价值传播的主力军方面出发, 这二者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也大致可以看出西方普世价值传播的心路历程。

亨廷顿在书中表达, 在进行西方普世价值的传播和与其他文明发生冲突和融合问题时, 需要搞清楚西方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我个人认为, 现代化作为西方世界领先于非西方世界的有力武器, 也许是西方强有力经济和科技实力的表现, 却不是先进政治制度和民主模式的有力依据。

西方化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古典遗产、欧洲语言、精神权威与世俗权威分离、法治、社会多元化、代议机构个人主义, 它们是在西方世界现代化以前一百多年就产生发展的。

我很反感那种主张全盘西化、主张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进行西方化的说法, 太过于片面和武断。

现代化即西方化是一个伪命题, 是无法的到现实例证证实的。

相反我们有两个鲜活的例子来证伪。

即:
日本只从明治维新以后, 主张全盘西化, 后来渐渐发现问题, 便开始进行有日本特色的西化, 加之根植于日本数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影响, 日本逐渐走上了一条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同样的,亚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新加坡、香港、韩国再吸收西方优秀经验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快速现代化路程。

随着改良取得成绩越来越好, 日本甚至于整个东亚都在鼓吹东亚这种以家庭和集体为中心、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的普世价值给整个东亚经济腾飞注入了优于西方的燃料。

而东亚现代化并没有过多的接受西方化, 一方面与自身传统价值对西方化的抵制有关, 另一方面东亚重拾过去的文化和信仰, 形成了整个地区共有的建立在儒家文明基础上的普世价值。

这也说明现代化与西方化并非等同。

说了日本, 就不得不说到中国了。

二战后, 中国可以说与日本同时进行现代化,但过程艰难无比。

日本继承发展的是西方经验,而中国走的是苏联路子。

再走苏联路线时, 中国队西方经验弃之如履。

而在抛弃苏联经验, 开始走自己的路, 引入市场经济, 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时候, 对待西方化我国还是采取一种很审慎的态度。

而那些被现代化西方化等同论影响的中国一代青年也为他们的无知和冲动交了足够的学费。

所以我们在探讨中国未来走向的时候要考虑的全面一些, 对于最近网上炒得很热的宪政和西方普世价值问题。

这是网友 ID 英汉 gudezu
在耶鲁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陈志武的微博中提到的原话“我们坚持的意识形态和普世价值格格不入, 和宪政制度格格不入, 和人类社会文明格格不入! 不放弃这个
已历经百年并被证伪的意识形态,灾难必将降临中华民族。

”面对这种说法,我感觉他对中国政治选择和权利根源的认识还是有些浅薄,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可以说是对西方化和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辩证的吸收和利用。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 宪政和西方普世价值的确与我们国家有冲突, 我们不能强行吸收, 也不能放弃被历史选择的意识形态。

西方的普世价值不是最终价值取向, 宪政也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但从目前来说, 二者的核心与中国现行政治制度和权力来源发生了冲突, 我们并不能为了追求政治改革极大效果而去搬来西方效用很好的东西来强硬搭配。

改革还是需要在走自己的路的基础上, 经历一个长时间的改良才能够达到我们现在迫切想达到的效果。

以上两个实例能够充分地证明至少在东亚范围内, 西方以基马尔为代表的基马尔主义所拥护的现代化即西方化是个伪命题。

其实亚洲各国在进行各自国家的现代化时,对于西方化的传播和接受也有很多种态度,如:全盘接受、拒绝、改良主义等等。

二、穆斯林宗教复兴运动带来的冲击
伊斯兰教在面对现代化带来的冲击时, 对西方化进行比日本和中国更加严苛的抵制。

他们的现代化需要西方的科学技术、物质资料、先进的生产经验、根植于市场经济下的金融体制等等。

而由于自身宗教对于穆斯林思想和身体的限制和强有力的控制,西方的政治制度、权力构架形式、民主构建形式、人权思想被很大程度上的排出穆斯林国家。

在世界范围内, 宗教在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是都作出了应激反应, 由此催生了新一轮的宗教改革, 例如基督教的新教和伊斯兰教的改革风暴。

而在适应了现代化后的宗教不在刻意强调对信徒的强力控制, 而是转而为他们弥补因现代化与传统社会冲突造成的心灵创伤, 强调从内心出发, 去改变社会。

而在此书中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伊斯兰教改革对整个伊斯兰社会造成的影响。

在宗教复兴运动中, 起到主力作用的是民间的社团力量。

他们组织建立起了一个广泛的组织网络,填补了政府留下来的空白,给大量的穷苦人提供了卫生、福利、教育和其他社会服务。

他们也构建起了包括学校、诊所、医院刚和大专院校的网络, 为全国提供“从摇篮到坟墓” 的服务。

在这些以及其他穆斯林社会里, 伊斯兰主义组织虽然被法令禁止从事政治活动,但却提供堪与 20世纪初美国的政治结构相比的社会服务。

这种给人民提供更优于政府的社会服务, 给穆斯林民间组织提供了更多的阶层力量储备。

如:大量的小城镇和农村的贫民涌入大城市, 民间组织给他们提供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城市户口” 和工作, 他们之中很多是年轻人,在民间组织的帮助之下,成为了工程师、医生、大学教授等中产阶级。

而他们因穆斯林民间组织的帮助, 对宗教产生了一种更加狂热的崇拜和信仰。

正因为这种广泛的年轻化、高文化素质的社会阶层基础, 穆斯林宗教在进行社会方方面面变革时体现出一种势如破竹的改革效率和改革勇气。

我们的国家到了改革的深水期, 最近国内呼吁进行宪政和引入西方普世价值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我们的专家学者也对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论证。

而亨廷顿在书中提到西方化与现代化问题,也给了我们解决当今改革问题一些指导和参考。

最近的宪政呼声高涨原因便在于民众对于自身权益保护意识增强或者说在现实生活中
自身权益得不到保护。

但引入宪政便能解决问题吗?宪政根植于西方保护个人利益的基础之上,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权利保障形式是格格不入的。

但其强调利用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来保障个人权益不受侵犯的方法是值得我国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利用的。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取得了一些令国人骄傲的成绩。

但国人长期养成的追求效率为上兼顾公平的习惯也给改革和现代化的稳步推进造
成了很多困扰。

很多人看到了社会问题, 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 但他们的预期过于急躁, 都希望自己他一针见血地提出问题, 也都希望自己的方案能一针见效。

我个人觉得国人过于急躁, 我们已经没有时间和可能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样的改革带来的疼痛也许是国人无法再次承担的。

而小火慢炖式的改革可能会带来阵痛和人民的应激反应, 但也许改革的效果会更好。

同样的, 照搬西方普世价值和政治制度来促进我们的现代化, 在东亚范围内都被证明无法实现。

壮大我们固有的强大经济实力, 开发经济潜力, 促进经济的发展模式改变, 以经济实力确保政治改革。

同时, 在历史上已有实例证明可以发挥出巨大能量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信仰是我们改革
和现代化多无法摒弃的。

西方化不全是改革良药也不全是洪水猛兽, 辩证的看待和有条件、有制约的吸收也许是我们推进现代化进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可用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