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格式指导对于初中学生朋友,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
查字典语文网提供了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格式,希望对大家学习有所帮助。
一、【中考考点】:说明文的类型1、【知识要点】:(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划分: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具体事物的说明文②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抽象事理的说明文。
2、【常见题型】:①、请说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②、本文的说明文类型是什么?二、【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1、【知识要点】: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1)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2)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远到近等等,都可相反来。
(3)逻辑顺序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如:、主—次、浅入深、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2、【常见题型】: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②、选文的A段和B段能够调换顺序?为什么?【答题格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 )到( )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三、【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结构1、【知识要点】: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2、【常见题型】:①本文的说明结构属于结构。
【答题技巧】: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四、【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1、【知识要点】:①、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
②、不常用的有: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题型】:①、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真实、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运用真实、具体而准确地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作比较】将( )和(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 )特点。
【打比方】将( )比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事物的( )特点(或是种类),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科学、准确的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区别】:下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
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作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画图表】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作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②、选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回答。
【答题技巧】:由题中的“哪些”可以看出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应该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具体可以结合题的分值进行初步的判断;“分别”是要求针对每一种说明方法都要进行分析作用。
③、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技巧】:由题中的“主要”我们可以看出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应该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但要判断其最主要的一种加以分析。
五、【中考考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1、【知识要点】①、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严密②、在准确严密的基础上A: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B:简明平实(运用科学术语、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2、【常见题型】:①、选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题型分析】:本题应该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这一基本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真实准确(或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或事理)。
②、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格式】:(1)不可以。
(2)解释原词在文中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③、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题型分析】:这一类题中的加点词语在文中往往起修饰和限制作用。
【答题格式】:(1)首先表态,删还是不删(一般情况下都不能删去)。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加点的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④、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
【题型分析】:此类题应该从文中找出起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进行分析即可。
【答题格式】:(1)在文中找出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表程度修饰性的词语;“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的词语,“多”“有余”等表数量的词语。
(2)分析这些词语在文中含义,如果没有这些词语文章内容会有哪些变化,进而总结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⑤、文中加点的词语“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题型分析】:如果这些加点的词语位于这句话的句首,一般指代的内容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六、【中考考点】:说明文题目的作用【答题格式】:①、交待说明文的说明对象;②、提示说明对象的( )特点③、题目生动、形象、新颖七、【中考考点】:说明文开头语段的作用【答题格式】:①、引出(或交待)本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XX特点)②、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是故事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八、【中考考点】:怎样概括说明的内容【答题方法】:①、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段意,相同意思的语段可以合并。
(应该注意每段的中心句。
中心句一般出现的位置在语段的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②、用以下的术语概括:本文说明了(或是介绍了)XX的结构、特点、功能、前景、影响、作用、用途、成因、使用方法、类型、危害、优点等。
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
意思要简明扼要。
九、【中考考点】:说明文中问句的作用【答题格式】:①、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引出下文的说明内容;③、设置悬念。
十、【中考考点】:如何答好开放性试题?【题型分析】: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2、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3、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4、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答题方法】: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2、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十一【中考考点】:说明文阅读选择题【题型分析】: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答题方法】:①、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
也适用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②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
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
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③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
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第2页中考备考,除了要有信心外,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才能事半功倍。
语文是考试的第一科,考好语文无疑是好的开始,也对后面的科目也增强的信心。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的相关内容。
时间去哪儿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
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
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
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
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
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
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
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
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