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说明文阅读
一、(2017·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亭
朱千华
①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这是汉代许慎对亭的定义.说起亭,忽然想起清代扬州笔记作家李斗,他在《扬
州画舫录》中说,扬州以园亭胜.园亭,就是指园林.当然,扬州的亭也
是别具一格的.以五亭桥最为有名.五亭桥,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史上的
一朵奇葩,又称莲花桥.亭与桥结合,形成亭桥.分为五亭,莲花状,聚
集于一桥,亭亭之间连以短廊,形成完整屋面.清人黄惺庵赞此桥:“扬
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
②亭虽小,自古以来,在传统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构成要
素.如果园林是一篇文章,那么其中的亭,就是园林的句读,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座园林里没亭,就像一篇文章没有句读.明代袁中郎游香山,觉得“香山,山色轩楹,比碧云殊胜……龙潭水光千项,荷香十里,长堤迂曲回环,垂杨夹道,大有江南风景”.但美中有不足,他说:“无亭榭可布几筵耳.”四周群山郁苍,群木荟蔚,景致殊美.若有一亭,供三两知己摆点酒菜,喝上几盅,方才快意.
③山水之间,有亭可憩,方能渐入佳境,将山水之美,与人文情趣融为一体.登山途中,或风景佳处,皆有亭.流泉自幽涧中或隐或现,曲折而下,激石有声,铿锵如琴.苏轼说:“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亭虽小,在瞬间又被无限放大.古人作画,亦多置亭,为点缀.元代画家倪云林,每画山水,则多置空亭,他写下名句:“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张宜题倪画《溪亭山色图》,诗云:“石滑岩前雨,泉香树杪风.江山无限影,都聚一亭中.”
(节选自《雨打芭蕉落闲庭》,有删改) 1.第①段用大量的文字介绍五亭桥,为什么这样写?(2分)
2.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以第②段为例具体分析.(2分)
3.以第③段为例,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2分)
二、(2016·德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芙蓉原指荷花,即所谓“出水芙蓉”;有时也指木芙蓉.荷花是水生草本植物,盛夏开花;木芙蓉是
木本植物,属落叶性灌木,秋天开花.由诗词字句前后的内容用词,可推断所称
“芙蓉”所指为何.凡诗词内容所言,属夏季景观或水生植物,则所言之“芙
蓉”当为荷花.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和杜荀鹤
《春宫怨》“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所指均为荷花.凡诗意可判断所描述
为秋季景观、木本植物、生长在岸上,且和菊(黄花)或桂同时出现者,所言之
“芙蓉”当为木芙蓉,如柳宗元《芙蓉亭》:“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已
言明此“芙蓉”为“嘉木”,指的是木芙蓉.
(节选自潘富俊《草木缘情》,有删改) 1.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2.下面诗句中的“芙蓉”是指荷花还是木芙蓉?结合选文简析.(2分)
十月芙蓉花满枝,天庭驿骑赐寒衣.
(宋代刘兼《宣赐锦袍设上赠诸郡客》)
三、(2017·德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艾在端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
“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
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
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
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
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
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每至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称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1.文章以《诗经·采葛》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2.艾成为端午节“主角”的原因是 .(2分)
3.第④段首先采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艾用于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然后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3分)
四、(2017·德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扇子
①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
②但是,中国人对扇子的使用发展到后来却是艺术功用大于实际功能.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声名遐迩.书画家在扇面写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③明代大书画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更价值不菲.
④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⑤作为艺术品,扇面之画讲究气韵迷人.鸟兽虫鱼、人物山水,无不能画,贵在品位.有时仅画菊一枝、白菜一棵,也要清风雅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秋江垂钓》,清幽深邃,令人冥思.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的是柳阴赏花,气息飘动,闲情如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主仆对语,儒风拂面.此画出自明宣德帝朱瞻基之手,为中国之最大折扇,乃罕见传世宝物.
⑥对于工笔书画家,定是意象在心中涌现,心迹在扇上流注.对于收藏使用者,必是悠然处见有意趣,
挚爱间涌出性情.一朋友购得一把雪白鹅毛扇,折起像白鸽回巢,展开似白鹤亮翅,遂赞曰:“美,此处无墨胜有墨.”另一同事的客厅壁上,挂一把竹扇,白扇面只写四字隶书“宁静致远”,此时无声胜有声.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第①段按时间顺序,说明了 .(3分)
2.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列出其中三种来,并举例说说各自在文中的作用.(3分)
五、(2017·德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结
①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
②中国结起源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可谓历史悠久.据《周易·系辞》记
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梁武帝诗《有所思》中有“腰间双绮
带,梦为同心结”之句.可见,在古老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特定的表
情达意功能,备受人们的尊重.
③中国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类工艺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巧,每个结从
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绳,靠一双巧手,用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
技法循环有序地而来.其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
接的完美造型.同时,中国结的命名,也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美满的象征义,如“双寿”、“双喜”、“龙凤呈祥”“鲤跃龙门”、“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有余”等,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结饰送给亲友,不但喜气洋洋,也是一种千情万意的祝福.
…………
④如今,中国结仍然随处可见,广为流行,中式服装上精致的盘扣,让人不禁倾心于古老的东方神韵;新春佳节时,吉祥喜庆的“春”字结红遍千家万户.中国结这一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生发出多种现代审美意蕴,带给人们无限的情趣和生活美感.
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2.根据第③段文字,概括中国结的特点.(3分)
参考答案
一、
1.写五亭桥别具一格,突出中国造亭艺术高超,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艺术性.
2.打比方,引资料.把园林和亭比作文章、句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亭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引用袁文,增强说服力,提升文学文化内涵.
3.整散结合,文白相间,简约典雅,流畅生动.
二、
1.作比较、举例子、引资料.将荷花和木芙蓉从生长环境、植物类型、开花时间三个方面加以比较区分;列举引用了古代若干诗人的诗句,说明了荷花与木芙蓉的区别.
2.木芙蓉.“十月”“寒衣”表明秋季开花,“满枝”表明是木本植物且花朵繁茂,因而为木芙蓉. 三、
1.引出说明对象;使文章的语言富有文采,有吸引力.
2.人们用艾招百福、辟邪祟、袪害等
3.举例子艾的药用价值
四、
1.时间扇子的起源与功用的演变
2.示例1:举例子,举出孔明羽扇的例子具体说明扇子发端时制作材料与功用.
示例2:引资料,引用苏东坡的诗句形象说明朝鲜折扇张合自如的特点.
示例3:列数字,列举明代大折扇长度和宽度的数字,准确说明它是中国最大的折扇,是罕见的宝物. 五、
1.引资料(或举例子),具体说明了中国结的历史悠久,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同时增加了全文的文化含量和历史厚重感.
2.①工艺精巧;②造型完美;③命名具有吉祥美满的象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