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酶的特性评课稿
《酶的特性、实验探究》,本课题是高三年级第一轮复习课。
这节课是在学本课堂的理念指导下整合了当前热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点的一堂新颖的复习课,该节课经过潘老师的精心设计,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个人认为这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学生本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的开头若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潘老师课的开始以出自学生的概念图引入,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接下来的两个表格和一个高考题的分析,巧妙地把酶的本质:专一性和高效性通过题目的讲解和讨论逐步复习巩固。
通过有效师生对话交流,强化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对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回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潘老师的总体设计来看,花的时间较多,功在课前,选题考究,过渡
自然,在师生的双边交流中将酶的专一性、高效性知识讲解中提炼出控制变量法的一般要求,概括出实验的步骤,水到渠成一气呵成。
二、变式思维、学教合一。
由表格一的淀粉和蔗糖的消化,通过表格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如果把本
尼迪特试剂换成碘—碘化钾试剂,能不能用,为什幺?科学地由浅入深,变式思维,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拨高,学教合一,体现学本课堂的精神。
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仅靠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到底。
学生也许知道酶的特性是怎样的一回事,但对控制变量的原则和实验步骤的提炼则是复习课的另一个目标,潘老师改变讲授法,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的探究概括能力,这种目标在老师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