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辨形近字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令我们头痛的是汉字中有很多形近字,它们的字形很相似,所以比其他的一般文字更难辨认和识记,学生常常被弄得云山雾罩的,错别字连篇,教师不停地纠错,学生不厌其烦地出错,师生都叫苦连天。
如何提升识字效果,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逐步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故事区别法
“拔”和“拨”是学生很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几轮学生教下来,都没找到好方法,用什么方法教呢?我在稿纸上反复写着这两个字,突然“拔”字右边的“友”字给了我灵感:记得《小兔拔萝卜》故事中,小兔拔不动萝卜,就找来好多朋友帮忙,我正好能够从这个故事入手呀。
第二天语文课上,我先让同学回忆这个故事,然后,我一边板书一边说:小白兔肚子饿了,出门找吃的,它找到一个大萝卜,高兴极了,上前去拔,拔呀拔呀拔不动(扌),叫来朋友帮忙(友),大家一齐用力,萝卜很快拔出来,“友”上这个点就是那个拔上来的萝卜。
在故事的激发下,很多同学举起了小手:
“老师,我把您的话概括为‘叫来朋友拔出萝卜’,这样更有利于记忆。
”
“老师,我编了个顺口溜:小兔子,拔萝卜,拔不动,叫朋友,朋友来,萝卜出,拔出萝卜笑呵呵。
”
……
这之后,“拨河”、“拨萝卜”这样的错误很少出现,即使有个别学生还会写错,只要我一提醒:“叫来朋友拔萝卜。
”他们就会“哎呀”一声,拍拍自己的脑袋,并迅速地改正了。
从此,故事法就常常被我利来协助学生区分形近字。
二、图画区别法
在教《钓鱼的启示》这课时,生字表中的“钩”字让我犯愁,以往不过不管怎么强调,学生还是会写成“上钓”和“钩鱼”的,得想个好办法。
我盯着这两个字,这时,鱼钩的形状闪现眼前,对,我能够用简笔画来帮孩子区分。
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钩子,问:“这就是钩子,你们仔细瞧瞧,它像‘钩’字的哪部分?”学生很快说出像“”,于是我告诉学生用记住钩子形状的方法记住“钩”字,接着我又在钩子上画了一条蚯蚓,说:“这就是鱼饵,挂上它才能钓鱼,‘钓’字里的一点就像是这鱼饵。
”形象的简笔画配上我的解说,两个形近字的字形很清晰地区分开来,而且印象深刻,听写本上只有两个同学出错。
三、儿歌区别法
有很多字的形近字不止一个,分辨起来更加难了,于是我采用儿歌形式,来协助孩子记忆,儿歌生动有趣,朗朗上口,对孩子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如“跳、挑、桃、眺、逃”这组形近字,我先由字谜的形式出现:有木能结果,有手能挑水,有足能跳高,有目能远眺,加个走之儿,很快逃跑了。
学生很快猜出是“兆”字,然后我编了首儿歌,来协助学生记忆:
兆字家族大,兄弟姐妹多,
有木是桃树,有手能挑水,
有足能跳高,有目能远眺,
加个走之儿,很快逃跑了。
再如,“喝”和“渴”也是两个十分容易混淆的字,在巩固这两个字时,我编了首儿歌:太阳当头照,小人躲家中,流水是口渴,张口来喝水。
学生在熟记儿歌后,常用儿歌提醒自己,这两个字就不会混淆了。
四、字理辨析法
辨析形近字“即”和“既”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即”字在古代的写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左边是一种用来盛食物的容器,里面盛满了食物,右边是一个跪坐着、面向食物的人。
即字最初画的就是一个人准备吃食物的样子,表示“准备吃食物”的意思。
接下来给学生讲析:要“准备吃食物”,就必须走近食物,所以即字又有了“走近、靠近”,如“若即若离”、“可望不可即”等;后来又有了“马上、立刻”等意思,如“立即”等。
“即使”表示假设条件,能够是现实中尚未实现的事情,也能够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
总来说之,“即”和“即”组成的词大都含有“还没有开始实行”的意思。
然后,我在黑板上“画”出“既”字在古代的写法,学生已经知道既字左边是一种盛满食物的容器,对右边的字形非常感兴趣。
在师生共同探究下,学生就明白:右边是一个跪坐着的人,头向背后扭转,不再看摆在面前的食物。
此时我给学生讲析:“既”字最初画的是一个人已经吃饱了,准备离开食物的样子,表示“完、尽、结束”等意思。
后来“既”字又表示“已经”的意思,如“既然、既是、既而、既往不咎”等等。
总来说之,“既”和“既”组成的词大都含有“已经发生过、实行完”的意思。
“即”字的右半部分(卩)是两画,读第二声;“既”字右半部分(旡)是四画,读第四声。
这纯属巧合,但却不失为区别两个字音的诀窍。
总来说之,小小汉字,奥妙无穷。
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象,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