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安石变法(教师版)

王安石变法(教师版)

6.(2011年3月长望浏宁四县调研43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太祖在禁中刻石告诫子孙:“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

”就是说,不能用南方人做宰相,不能用宦官当武官。

故有“祖宗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的说法。

材料二:从地域上讲,支持宋神宗改革的大多来自南方。

在我们选取的16位改革派(神宗除外)中,竟有13位是南方人,将近80%。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禁中刻石”反映了宋朝建国怎样的历史特征?(6分)(2)说明“支持宋神宗改革的大多来自南方”的历史原因。

(9分)【答案】(1)宋朝以以北方将士开国,(3分),宋朝以武将建国。

(3分)(2)宋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3分),南方籍官员在朝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3分);南方人士在思想观念方面较北方开明。

(3分)【点拨】作为选修内容,能力要求相对较小。

第一问是考查最基本的史实,第二问是对宋朝时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应用。

【结束】7.(2011年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联考28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陕西宁州通判邓绾曾经“举进士,为礼部第一”,对王安石以及他主持的变法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得到神宗和王安石的赏识,被提拔进朝廷做官,在京的同乡骂他无耻,他却毫不在乎地说:“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

”……吕惠卿才华横溢,有非凡的政治能力。

王安石十分器重他,对他有“卵翼之恩,父师之义”,朝中之事无论巨细都和他商量,王安石第一次罢相期间力荐吕惠卿任参知政事,而吕惠卿却落井下石,以达到阻止他复相之目的。

王安石还朝后,吕惠卿居然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信呈给了皇上,信中曾有“无使上知”(不要让皇上知道)字样,犯了欺君之嫌,于是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永远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

——武玉环《王安石变法失败错在用人》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4分)其实际效果如何?(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看法。

(7分)【答案】(1)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4分)实际效果:青苗法除了把民间高利贷收入转化为国家高利贷收入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是不可能解决贫苦农民的生活与生产问题的。

因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和保守阶层的反对而失败。

农田水利法使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4分)(2)第一层次:看法一:朱熹的看法是正确的。

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任用了一些有才无德之人,导致变法的失败。

(5分)看法二:朱熹的看法是错误的,朱熹抹杀了改革的功绩,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不符合历史事实。

(5分)第二层次: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

王安石确实存在用人不当等弊端,从而导致变法的失败。

但这仅是改革的局部失误。

而朱熹则攻击变法“群奸肆虐,流毒四海”,把北宋的灭亡原因归结为变法的“祸乱”,从而从根本上全盘否定变法,显然有失公允。

(7分)【点拨】【结束】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

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北宋)苏辙材料三北宋期间,中书管民,枢密管兵,三司主财,所有重要的数字已经不能对照,而下面则是亿万不识字的农民,社会上又普遍缺乏中层机构,所以我们用不着他荆公王安石介甫是否忠贞谋国,已先可断言他的筹划不合实际了。

……仔细参考《宋史》里的叙述,我们也可以窥见新法失败的情形。

譬如“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为一方,内按土地肥瘠分五等抽税。

可是即在畿国的开封府,其测量就产生技术上的问题,有谓“时方时止”,县内有山林,即无从着手。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说“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

为消除“人民疾苦”,王安石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如何评价这些措施?(2)你认为材料一中梁启超对王安石的看法与其个人在中国近代的政治经历是否相关?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二的作者苏辙是从什么角度对王安石进行批评的?判断他所持的基本立场。

(4)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作者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他的角度和结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材料一相比,他的观点存在着哪些明显不同?【答案】(1)表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沉重,生活贫困。

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地主等兼并势力的特权及其对农民的盘剥,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业生产有所发展,但并未能完全消除人民的疾苦。

(2)答案一:有关。

作为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梁启超主张政治变革的态度当然会影响到他对王安石这位古代改革家作出肯定的评价。

答案二:无关。

梁启超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对王安石作出肯定评价纯粹是从学术研究角度得出的结论。

(仅供参考,言之有理即可)(3)角度:道德评判。

立场:“富民”即统治阶级中的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

(4)变化:从技术层面的角度来评价;认为改革措施不具备操作实施的可行性。

不同:认为王安石的筹划不切合实际;变法遭到失败,没有解决北宋的诸多社会问题。

【点拨】本题主要涉及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问题,既有同时代人的评判,又有近现代史家站在不同评价角度所作的不同结论。

第(1)问较容易,直接联系教材知识,从农业方面作答即可。

第(2)问属于开放式试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但注意立论的合理。

从材料二中“小丈夫”“深嫉富民”可知苏辙反对变法,从道德层面上对王安石进行攻击。

而作为现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是从改革措施的具体操作层面进行评判,认为改革并不成功,与梁启超、黎东方的看法明显不同。

【结束】9.(2011年3月太原市测试30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然而,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庚,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

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勺搅在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

”二猪闻呼,就盆吃食。

婢又呼鸡:“王安石来。

”群鸡俱至。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说:“呜呼,皋夔伊尹(均为古代贤相),遐哉邈乎(久远的意思),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指王安石)足以当之矣。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变法有什么特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百姓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或态度)的原因。

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11分)【答案】(1)现象:社会矛盾尖锐;(1分);军队战斗力低下(1分);财政异常困乏。

(1分)特点:以理财措施为中心的全面社会改革。

(1分)(2)原因: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核心,与理学家尚义观念发生冲突,故遭到朱熹的批判;(3分)文学作品虽有夸张之处,但王安石变法中因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百姓也会不满;(3分)梁启超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故对王安石高度赞扬。

(3分)说明:由于受时代环境、自身利益、观察角度、价值取向等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分)【点拨】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

材料反映了朱熹、百姓、梁启超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

第一问是识记题,只需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有了解即可。

第二问中分析不同评价的原因则要结合三个评价的不同主体解答,把握时代背景、自身利益、价值取向等方面即可。

【结束】10.(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4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作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点拨】本题旨在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措施。

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可以看出北宋的科举考试重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可以看出官吏的作用重科名资历;第(2)问“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可以看出王安石改革中注重实用为主,改革措施根据教材知识作答,较为简单。

【结束】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

方凶年饥荒,有叛民而无叛兵者。

”材料二赵匡胤又实行“更戍法”,派遣禁军分戍边境及若干内地重镇,而且每一年或二年必换防一次,以防止士卒骄惰,但戍地将领则不随兵易防,造成“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状况。

——张仁忠《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宋太宗至宋英宗时期政府财政状况(1)据材料一、二指出宋太祖“凶年养兵”和实行“更戍法”的目的。

这些做法造成了什么弊端?(2)据材料三概述北宋政府的财政状况。

这种状况的形成与上述弊端之间的关系如何?(3)针对材料一、二、三所述问题,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相应在“富国”和“强兵”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答案】(1)目的:防止饥民叛乱,维护政权稳定;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私有并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弊端:兵丁数额激增,军队臃肿,战斗力严重下降。

(2)状况:从宋太宗时期的盈余大半到宋英宗时期的入不敷出,国家财政负担日益加重,陷入严重危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