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
杨恭仁,隋观王雄子也。
仁寿中,累迁甘州刺史,临事不苛细,徼人安之。
文帝谓雄曰:“匪特朕得人,乃卿善教子矣。
”大业初,转吏部侍郎。
杨玄感叛,诏率兵经略,与玄感战破陵,败之。
遂与屈突通追获贼。
炀帝召见曰:“比闻与贼战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决如此,朕用自愧。
”苏威曰:“仁者必有勇,殆谓此邪。
”时威及宇文述、裴蕴、裴矩参掌选事,皆受赇不法,恭仁素廉正,故恶之,出为河南道大使,使捕寇贼。
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寻为凉州总管。
恭仁久乘边,习种落情伪,悉心绥慰。
由葱岭以东,皆奉贡贽。
就加纳言。
突厥颉利率众数万猎其境,恭仁应机设拒,张疑屯虚帜示之,颉利惧而走。
瓜州刺史贺拔行威叛,朝廷未即讨。
恭仁募趫荡,倍道进,贼不虞其来,遂克二城。
纵所俘还之,众感悦,遂相与缚行威降。
召拜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检校凉州诸军事。
迁左卫大将军。
武德末,拜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迁洛州都督。
太宗劳谓曰:“洛阳要重,朕子弟不为少,恐非所任,故以委公。
”恭仁性冲厚,以礼自闲卫,未尝与物忤,时人方汉石庆。
既贵,不以势尚人,故誉望益重。
病,乞骸骨,诏以特进归第。
卒,赠潭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孝。
(选自《新唐书·杨恭仁传》)
【注】汉石庆:汉武帝时期的承相。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B.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C.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D.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寿,在文中是隋文帝的年号。
仁寿在古代有“仁德而长寿”之意,如《汉书·董仲舒传》中就有“尧舜行德,则民仁寿”的记载。
B.河南道,是唐朝地方行政区名。
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
文中河南道是指现在的河南省。
C.拜,在古代是一种表示敬意的礼节;也有授予官职之意,如《战国策·秦策》记载:“秦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
D.乞骸骨,古代官史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也省作“乞骸”。
文中的“乞骸骨”就是自动请求退职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恭仁不苛求细节,令边民安宁。
他曾多次迁任为甘州刺史,处理政府的事不存细节上作严格的婴求,边境地区的老百姓非常安定。
B.杨恭仁作战很勇敢,得皇帝赏识。
他奉命平定杨玄感叛乱,打败了叛贼;又和屈突通追赶捕获叛贼。
因此隋文帝夸奖他是难得的人才。
C.杨恭仁因清廉正直,遭贪官憎恨。
畅恭仁向来清廉正直,宇文述等受贿做不法之事的人因此憎恨他,他出京任河南道大使,讨捕盗贼。
D.杨恭仁全心为部落,受百姓拥戴。
他长期在边远地区担任官职,全心抚慰部落的百姓。
从葱岭以东的百姓,都来朝贡他,并给他献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比闻与贼战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决如此,朕用自愧。
(2)恭仁性冲厚,以礼自闲卫,未尝与物忤,时人方汉石庆。
参考答案
10.C(至谯郡,为朱粲所败,奔江都。
宇文化及弑逆,署吏部尚书,为化及守魏县。
元宝藏执送京师,高祖素知之,授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11.B(“文中的河南道是指现在的河南省”错,文中“河南道”相当于现在都山东省河南省全景,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
12.B(“隋文帝夸奖他是难得的人才”是因为杨恭仁不苛求细节,令边民安宁。
而不是因为杨恭仁作战勇敢,杨恭仁作战勇敢是得到了隋炀帝的夸赞)
13、(1)近来听说和叛贼交战时你特别勇敢,以前只知道卿奉公执法,却竟然如此勇敢,朕惭愧不知。
(2)杨恭仁性情谦和忠厚,以礼约束自己,不曾与事物相违背,当时人把他比做汉朝的石庆。
参考译文
杨恭仁,是隋朝观王杨雄的儿子。
仁寿年间,多次迁任为甘州剌史,处理政务不苛求细节,边民安宁。
文帝对杨雄说:“不只是朕得到了人才,也是卿教子有方啊。
”大业初,转任吏部侍郎。
杨玄感反叛,下诏率兵平叛,和杨玄感在破陵交战,打败叛贼。
于是和屈突通追赶捕获叛贼。
隋炀帝召见他说:“近来听说和叛贼交战时你特别勇敢,以前只知道卿奉公执法,却竟然如此勇敢,朕惭愧不知。
”苏威说:“仁者必有勇力,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
”当时苏威和宇文述、裴蕴、裴矩参预掌管选举事务,都受贿做不法之事,杨恭仁向来清廉正言,所以受到这些人的憎恨,使他出京任河南道大使,让他讨捕盗贼。
到谯郡,被朱粲打败,逃奔江都。
宇文化及弑杀皇帝,任命他为吏部尚书,为宇文化及守魏县。
元宝藏捕捉杨恭仁送到京城,高祖平素知道他,授任他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不久任凉州总管。
杨恭仁长期在边地任职。
熟悉种族部落情况,全心抚慰。
自葱岭以东,都来朝贡献礼。
就地加授纳言。
突厥颉利率领部众数万人侵犯他的辖境,杨恭仁适应时机设置防御。
多设疑兵虚张旗帜给对方看,颉利害怕而逃走。
瓜州刺史贺拔行烕反叛,朝廷不能及时征讨,杨恭仁招募轻捷勇健之人,兼程前进,贼没料到他能来,于是杨恭仁攻下两座城池。
将俘虏全部放回,众人感激其宽惠,就一起捆缚贺拔行威投降。
召入朝廷拜授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检校凉州诸军事。
迁任左卫大将军。
武德末年,拜授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升任洛州都督。
太宗慰劳他说:“洛阳是重要之地,朕的子弟不是人数少,只怕难以胜任,所以委托给公。
”
杨恭仁性情谦和忠厚,以礼约束自己,不曾与事物相忤,当时人把他比做汉朝的石庆。
显贵以后,不以势压人,所以声望更高。
杨恭仁有病,请求退休,下诏以特进还家。
去世,追赠潭州都督,陪葬昭陵,谥号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