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XXXXXXXX工程工程测量方案编制:复核:审核:上海名华工程建筑有限公司二O一二年一月目录1、编制依据 (4)1.1.文件: (4)1.2引用技术规范: (4)2、工程概况 (4)3、施测准备 (4)3.1主要测量仪器配备一览表 (4)3.2测量仪器检测 (4)3.3测量人员配备 (4)3.4原始平面基准点、水准点复测 (5)4、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 (5)4.1平面控制网的布置和施测 (5)4.2建筑轴线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 (6)4.3高程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 (7)5、主要测量放样方法 (7)5.1地下室结构轴线及标高引测 (7)5.2主体结构轴线及标高引测 (8)6、施测中的各项限差及保证措施 (10)6.1各项限差要求 (10)6.2测量放样要求 (10)7、沉降观测 (10)7.1沉降观测埋设的条件 (10)7.2沉降观测高程基准点和沉降观点点的设置 (10)7.3沉降观测的方法和精度要求 (11)7.4沉降观测的周期 (11)7.5沉降观测的成果处理 (11)8、仪器的保养和使用 (11)9. 测量管理制度 (12)XXXXXXXXXXXX工程1、编制依据1.1.文件:1、XXXXXXXXXXXXX程施工图纸2、 XXXXXXXXXXXXX工程工程测绘报告书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2引用技术规范: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2、工程概况XXXXXXXXXXXXX工程位于XXXXXXXXXXXXX,横港河以北,XXXX一期东面。
拟建7幢多层住宅、7幢底层住宅别墅,北首为8号地下车库,南首为9号地下车库,总建筑面为61305.55多平方米。
本工程由上海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
中国XXXXXX有限公司设计,上海XXXX工程监理有限公司,上海名华工程建筑有限公司总承包。
3、施测准备3.1 主要测量仪器配备一览表3.2 测量仪器检测本工程施工所配备的测量仪器均已报送技术监督局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所用测量仪器的有效期为1年,到有效期结束前所有仪器必须检定检测。
3.3 测量人员配备测量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为保证工程测量的精度,现场配备测量工程师1名,测量员1名。
测量工程师对测量工作全面负责,测量员具体做好测量放线与复核工作。
3.4原始平面基准点、水准点复测在正式测量放线前,应会同业主代表、监理工程师及有关人员,依据建筑总平面坐标、高程,共同对基准点、水准点进行复测。
经复测有效的基准点、水准点,才能作为工程施工测量的依据。
4、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4.1平面控制网的布置和施测土方施工前,建筑物定位共设置3个基准点,现场由甲方提供的G1,G2、G3点高程点换算成±0.000标于原有的永久建筑物上,并且应经常予以核对,建筑物出地面后可转到拟建建筑物的外柱上,做为该工程的标高基点,但应每层核对随时调整。
甲方提供给我们的控制点G1点、G2点位于XX路上,距离相差为167.253m,由于工地周围有临时性围墙挡住,受场地限制,无法进行有效通视,故采用支导线对控制点进行布设,见下图,用中纬全站仪进行三测回角度和距离的数据采集,通过平差计算(见下方的计算公式),求得各个支点的坐标,并对各个支点采取保护,同时对各个支点进行每三个月一次的定期复测。
计算公式:△XG1A=DG1A ×COS@G1A△YG1A=DG1A ×SIN@G1AXA=XG1+△XG1A YA=YG1+△YG1A 说明:COS@G1A 中G1A 为方位角。
4.2建筑轴线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由于工程采用独立的建筑坐标系,坐标原点设于建筑西北角交点。
需建立平面控制网,由于场地所限,闭合网形难以展开,布设单元控制方格网,其它号房轴线顺次投测。
轴线位置关系如下图2。
为保证平面控制轴线测设的精确度,使用中纬全站仪定位,运用极坐标法测设轴线控制点。
轴线控制点设置在基坑四周的道路或硬化地面上,应尽量远离基坑,避免受基坑边坡变形的影响。
轴线控制点要求能通视,为便于复测,要求控制点均布置成直线型。
方向引点设置在四周的围墙上。
轴线控制点必须设专人保护,定期巡视,每次施工测量前,必须先进行校核。
轴线控制点的设置应能保证在施工中能够准确迅速地恢复各轴线的位置,以保证同一条中线或轴线在各层上投测的位置都能在同一铅垂面内。
在矩形控制的实测中,其四角顶点用经纬仪测每角的顶角为90°;每角用2个测回,其误差不得大于±9″~15″,四角的总和为360°,对闭合差进行调整,其误差不得大于±20″,四边的距离量距精度为1/5000L 。
对平面控制的四个顶点,设立牢固的标志。
为防止施工过程中由于各图2种原因造成对标志的影响,对四个顶点的控制桩要定期校核以保证测量的精度。
4.3高程控制点的布置与施测以高程水准点G1、G2点的高程数据向建筑物的四周引测+0.500m固定高程控制点,高程控制点设置在施工现场四周的围墙上。
为便于进行联网观测,转角部位应设置控制点,控制点间距以不大于50 m为宜。
高程控制点按Ⅱ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进行环行闭合、往返水准法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其闭合误差不得超过0.5n mm(n为测站数)。
经复核无误的控制点,用红色油漆做出“▼”标记,在一旁注明标高。
5、主要测量放样方法5.1 地下室结构轴线及标高引测1)引测放样程序控制点校核向基坑投测控制轴线,引放其它细部施工控制线向基坑导测标高,基底抄测标高。
2)轴线的引测地下室结构(±0.000以下)施工直接采用基坑外控制桩两点通视直线投测法,向基坑内作业面投测轴线,采用三点成一线及转直角方法复测。
再按投测控制线引放其它轴线及地梁、承台、电梯井等细部施工控制线,且每次控制轴线的放样必须独立施测两次,经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在基底清土时,为了保证测量放线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应先将轴线和标高投测到护坡桩的下端距基底1m 的位置。
清土时,可直接拉线恢复轴线和便于控制基底标高。
3)标高引测当基坑为深基坑时,施工采用悬吊钢尺法将标高导入深基坑内,见图3具体做法:在基坑边架设一吊杆,从杆顶向下挂一根钢尺(钢尺0点在下),在钢尺下端吊一重锤。
为了将地面水准点A的高程HA传递到坑内的临时水准点B上,在地面水准点和基坑之间安置水准仪,先在A点立尺,测出后视读数a,然后前视钢尺,测出前视读数b。
接着将仪器搬到基坑内,测出钢尺上后视读数c和B 点前视读数d。
则坑内临时水准点B之高程HB按下式计算HB=HA+a-(b-c)-d。
由于基坑纵横方向长度均较大,因此,在基底四周测设不少于8个标高控制点,每侧不少于2个控制点。
进行联网观测,校核无误后,方可引测其它控制标高点。
必须两点以上后视,且两后视点标高差在规定范围之内。
当基坑为浅基坑时,可以直接用水准塔尺进行测量,但必须保证前后视距差,采用往还测量进行复核。
5.2主体结构轴线及标高引测 1) 引测放样程序 内控点设置顶板放线监理报验竖向结构施工抄测50标高线标高报验一层顶板施工,标高控制竖向投测轴线二层测量放线,至主体结构封顶。
2)轴线引测主体结构轴线竖向投测采用内控法。
根据图纸轴线尺寸关系,在施工地下一层顶板时,0.000以上施工时,每栋楼都采用内控法由楼面上四个角点设置光学铅垂仪控制点,在结构层预埋200×200×10mm 的铁件,埋件刻有十字交汇点作为经纬仪的对中点,即永久投测点。
该投测点要准确,加以保护,并在每层楼面相应位置留出200cm ×200cm 方洞,作为激光铅垂仪向上投递轴线的通道,具体放线时在±0.000楼面控制点处安放铅垂仪,在需放线楼面方洞处放置平板玻璃,用对讲机上下联系确定放线楼面控制点,控制点连线,即为控制轴线,再根据控制轴线弹出柱墙位置控制线。
为消除误差,保证测量精度,轴线弹好后必须在楼面上架经纬仪进行检测修正,每层做一次轴线通视,查一下轴线交角,在误差范围内,做平差处理。
反复测各点的尺寸、角度,无误后整理测量成果资料,图3 悬吊钢尺法引测高程bcd BaA做好每次投测复核的基准原始点。
3)轴线竖向投测方法轴线竖向投测的具体步骤如下:将DZJ2激光垂准仪置于地下室顶板上的4控制点上,然后进行仪器的对中、调平,打开激光电源,垂直向施工层发射激光。
并在施工层对应投测孔的位置设置激光接受靶(可采用透明玻璃或透光纸制作,靶上有半径大小为2~5mm 的同心圆)。
在转动仪器的过程中,让光斑对准半径最小的圆,具体示意图见图4。
4)轴线水平引测各轴线控制点引到施工作业层后,用经纬仪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再依据轴线间的尺寸关系进行细部测量放线。
5)标高引测主体结构(±0.000以上)采用钢尺直接丈量法向上传递高程。
首先用经检定合格的钢尺从基点将高程控制点引测到各操作层,每层传递高程必须从基点向上丈量,不得逐层向上丈量。
每层的每一施工段至少引测2个高程点,两高程点的误差符合规范要求后,才能作为该施工段高程引测的依据,用水准仪引测至各施工点。
为了保证各工作段之间标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除楼层的第一个工作段以外,以后各工作段的控制点引测到操作层之后首先必须用水准仪校核本工作段的高程(标高)引测点与前一个(几个)工作段的标高引测点之间的吻合性,符合要求之后,方可继续本段的其它标高引测工作。
由于钢尺长度有限,因此向上传递高程时采取接力传递的方法,传递时应在图4 轴线竖向投测示意图300钢尺的下方悬挂配重(要求轻重适宜)以保持钢尺的垂直。
每层标高允许误差±3mm,全层标高允许误差±15mm,施工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控制,尽量减少误差。
6、施测中的各项限差及保证措施6.1 各项限差要求为保证测量的精确度,使误差在允许限差以内,在测量的实施中严格按《城市测量规范》执行,操作按规范进行,各项限差必须达到以下要求:(1)控制轴线,轴线间互差:> 20m 1/7000(相对误差);≤20m ±3对于轴线小于±3㎜。
(2)各种结构控制线相对于轴线≤±3㎜,标高小于±5㎜。
(3)垂直度层高≤8㎜,全高H/1000且不大于30㎜。
6.2 测量放样要求(1)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
(2)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
(3)标高抄测时,采取独立施测两次法,其限差为±3㎜,所有抄测应以水准点为后视。
(4)垂直度观测:若采取吊线锥时应在无风的情况下,如有风而不得不采取吊线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