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课)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想象、联想和概括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内容是江苏教育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 课《七颗钻石》。
这则童话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旱灾,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变成了大熊星座的感人故事。
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
文章想象奇特,情节感人,能给人深刻启示。
2、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体会小姑娘的美好的心灵。
三、教学对象分析:鉴于初一学生对童话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学习课文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进而学习童话最大的特点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由于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和正确指引,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情感的体验不是很深,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四、设计理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本文语言并不艰涩难懂,但内涵比较深,应引导学生在自己阅读、朗读的基础上,用心体会和感知童话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形象中蕴含的道理。
由此,课前先从看视频谈感受激趣入手,让学生在上课前先通过看视频感受到干旱会给动植物的生命带来威胁的基础上,通读课文, 自主识字、读顺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抓住水罐的变化、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以“爱心”为线索,引领学生层层推进,去与文本对话,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探究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五、教学方法的分析:听一一想一一议一一写一一说语文课侧重于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的环节,让学生在对课文充分理解后,根据教者出示的问题去分析、理解课文,教者在此时起的是引导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写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是必然趋势,为了让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辅助作用,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教学手段的使用,设计了适用面较广、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白板课件。
如利用视频为学生再现情景,让学生融情于景,为课文的理解打好基础,同时为后面的写作起来做好铺垫。
大大节约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
七、课堂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谈感受: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2、教师出示投影,展示课题,明确作者,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童话《七颗钻石》。
一起去看看文中的小姑娘是如何面对大旱之年的生命之水的。
二、检查指导,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绊(b d n)倒,干涸(h e)水罐(gj a n )瞬间(shun)清澈(che )舔盘子(ti a n)咽了一口唾沫(y a n tu o mO2、师生交流,理出故事情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生:大旱之年,一个小姑娘找水、让水的故事。
3、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两个字概括)神奇的故事追问1、在文中,童话故事神奇在哪些地方?生:故事神器在水罐的变化上。
追问2、水罐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复述课文内容,理出故事情节。
①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②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③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④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⑤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水罐发生的神奇变化:空木水罐-满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三、追根溯源,讨论交流。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变化?(迅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把文中描写人物富有爱心的词语和句子划下来。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水罐也不断出现变化,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
我便在阅读探究环节中调动学生参与并使其融入童话的气氛中,教者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身心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交流阅读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展开探究活动。
(1)、“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 生:不怕艰难、找水救母,体现了小姑娘的孝顺之爱。
(2)、“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
” 思考:水罐又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水,小狗把它舔净了,变得欢喜起来。
生:滴水之恩救小狗,体现了小姑娘对动物的爱。
母亲说:“我反正就要死了,还是你自己喝吧。
” 生:母亲舍己救子,面对生死抉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更无私,价值在升华,体现了小姑娘妈妈的母爱。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这个过路人。
生:舍己救人,爱早已超越了亲情,无私的爱达到了最高境界- 博爱,体现了小姑娘对陌生人的爱。
故事到此,旱情已然缓解,为何还要写最后一段?体会句子的含义:“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大熊星座即北斗七星,它是北方天空最亮的星星,在黑夜为人们指引方向,星星高挂天空,象征爱心永恒;星星光照人间,还表示了爱心普照人间,童话故事美好的结尾寄予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在天空永远放射光芒,向人间遍洒爱的光辉。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作出及时解答。
如有的学生会问:“小姑娘凑上水罐想喝水的时候,这时如果过路人没有出现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如果小姑娘不愿把水给过路人怎么办?”此时教者要联系童话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从水罐不断的变化中明白童话的情节是曲折、离奇的,它从现实生活中来,又经过作者的想象用夸张的手法将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四、拓展想象,写梦中场景。
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完善这篇童话。
同学们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场景续写:1、由于初一学生正处于小学向中学的过度和适应期,心理上对这些情节精彩、感情丰富的童话是很喜爱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习也就容易得多了。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写梦中场景这一片断的训练。
教者在简单小结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后,立即提出新的要求,根据童话的特点,将童话《七颗钻石》的梦中场景补充完整。
“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 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梦中的情景。
2、从水罐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3 、学生朗读习作片断。
学生朗读时教师或学生作旁白,可依时间的长短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习作进行赏析。
教者对好的习作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课堂即将接近尾声,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谈本节课的收获和疑惑:六、课堂小结,教师寄语:七颗钻石的故事,使我们懂得了爱心的重要,受到了爱心的感化和教育。
让我们在爱的旋律中享受爱的芬芳。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小姑娘有一句悄悄话让我告诉你们:“爱心是大海里的一艘船,带你到达理想的彼岸;爱心是春日里含苞的花蕾,让你看到无穷的希望;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老师希望爱心这颗种子,在你们心底慢慢生根、发芽、长大。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小姑娘的爱心,就像天空中的七颗钻石,闪闪发亮,照亮每个人的心灵。
我们的爱心不也正是那一颗颗钻石吗?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家人,也要爱周围的人,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动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美好。
七、作业布置: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完善这篇童话。
同学们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场景续写:1、“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梦中的情景。
2、从水罐中涌出了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大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八、板书设计:、七颗钻石列夫•托尔斯泰空木水罐孝顺之爱满水罐对小动物的爱九、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看视频来感受干旱的对人们生命的 威胁,从而加深孩子对干旱的理解,为后文课文的理解做铺垫,然后 以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 力。
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现在,我将结合课堂 教学环节,谈谈我在本课设计中相对满意之处:一、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引发情感共鸣。
由于学生认知的局限性,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干旱与我们孩 子的生活相距甚远,他们体会不到干旱对人们来说就是一场灾难, 那 么就需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因此,在课堂设计时,便有了关于干旱 视频的欣赏,再加上凄凉的音乐为背景,通过看、说的环节,使学生 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
认识到水就是生 存的希望,有了水认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了23 大熊星座七颗钻石 爱 对陌生人的爱 金水罐母爱 银水罐水,等待人和万物就只有死亡。
使学生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既能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为凸显文中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心做铺垫。
二、学生真正"读者" 的地位,在重点语句的朗读中感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生朗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