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作用: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3.孙络:是络脉再分支之最细的络脉,分布全身,
难以计数。 作用: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9
(三)经络的连属部分
经络 • 对内连属于脏腑 • 对外则联系经筋、皮部
10
1.十二经筋
经筋,又称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连属部分,是十 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
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规律。 3. 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有阴阳表里
的配合 4. 每一条经脉均有本经的专有腧穴。 ※十二经脉的作用:又称为“十二正经”,是经络系
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气血运行的主要干道。经络 系统中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等都是从十二经脉分出, 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同发挥作用。
经 少阴心经 太阴脾经* 足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经 (属腑)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循行部位 (阴经行于内侧,阳经
行于外侧)
前线 上
中线
肢 后线

前线
中线

后线
17
※十二经脉的特点: 1. 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左右各十二条,共24 条。 2. 它们具有一定的起止点、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起、止点在手 (主要分布上肢)


手 太阴 肺经
➢起、止点在足 足 阳明 胃经
(主要分布下肢)
阳腑
❖ 脏为阴 ❖ 腑为阳
肢体内侧 — 阴
前——太阴 中——厥阴 后——少阴
肢体外侧 — 阳
前——阳明 中——少阳 后——太阳
16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及其在四肢分布规律表
阴经 (属脏)
太阴肺经 手 厥阴心包
作用: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
的作用。
11
2.十二皮部
皮部,又称十二皮部。
是把全身的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十二经脉, 称为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 定部位上的反应区。
作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12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十二正经
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 联系,补充十二正经。
6
3.奇经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 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 经脉,合称奇经八脉。
相对于“正经”而言,别道而奇行;功能特点与 十二正经有异,故称“奇经”。
作用:统帅、联络十二经脉;调节十 二经脉气血。
7
(二)络脉
是经脉的分支,细密繁多,错 综联络,遍布全身。
2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二)络脉 (三)连属部分
3
(一)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为 • 正经 • 经别 • 奇经
4
1.正经
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 包括 手、足三阴经 手、足三阳经
作用: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5
2.经别
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具有一定循行特点 的最大分支
虽有别于十二经脉,但仍属于经脉的范 畴。
22
(一)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
厥阴经:巅顶
太阳经:头顶 枕项部
阳明经:面额部
分为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8
1.十五别络:别络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别络是 络脉中较大的部分,十二正经、任脉、督脉各分 出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
作用: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2.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 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四章 经 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1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含义 循行部位 循行路径
经(经脉) 路径、主干
人体深部 固定,多为纵行
络(络脉) 网络、细小分支
人体浅表 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 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3. 阴经中手少阴、足厥阴均上达目系,足少阴上抵舌根, 足太阴连舌本、散舌下。
21
体表分布
1. 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及躯干的腹面; 阳经行于四肢外侧,躯干背面(足阳明胃经 除外)。
2. 手经主要行于上肢; 足经主要行于下肢。
3. 左右两侧经脉除少数特殊情况(如手阳明 大肠经在头面部走向对侧)外,一般不走 向对侧。
19




示 意 图
的 走 向 和





手 三

胸 手三阴


三 阳
足 三 阴


20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体内分布
1. 十二经脉均循行到胸腹腔,其分布虽有迂迴曲折、交错 出入,但基本上属于纵行。
2. 每一条经脉均直接内属于一脏或一腑,称为“属”。 十二经脉还各与其相表里的脏腑相联络,称为“络”。 阳经皆属腑络脏,阴经皆属脏络腑。如手太阴肺经属肺 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余皆依此类推。 某些经脉循行还经过或联通多个脏腑,如足太阴脾经还 注心中等。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经脉
十二经别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五别络 孙络

连属
浮络
内属脏腑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 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
部分
外联经筋皮部(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13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核心,通过有规律的纵行主 干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以及皮肉筋骨等形体组织,联系成统一 的有机整体,从而确保生命活动在相互关联和相 互协调中正常进行。
18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1. 手三阴经从胸腹内脏走向上肢,在手指与手三阳经相交会; 2. 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在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会; 3.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下肢,在足趾与足三阴经交会; 4. 足三阴经,从足走向胸腹,在胸腹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
(二)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构成了一种“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 气血精神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
是长期医疗实践(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等)经 验的积累总结。
14
中医基础理论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第四章 经 络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