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2. 客观性原则3. 气质4. 观察学习二、简答题1. 简述几种胎教方法。
2. 简述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3. 简述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4. 简述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三、论述题结合自身成长,试分析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案一、名词解释1.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年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 客观性原则:要坚持真实地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研究儿童心理的目的。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要确立客观指标。
3. 气质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是在任何社会文化背景中父母最先能观察到的婴儿的个人特点。
4. 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二、简答题1. 简述几种胎教方法。
音乐胎教;抚摸胎教;言语胎教;光照胎教等。
2. 简述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
成瘾行为:吸烟成瘾;游戏成瘾;网络成瘾。
内部失调:焦虑和抑郁;青春期精神分裂;自杀倾向。
外部失调:反社会行为和青少年犯罪。
3. 简述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其次,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上看,个体的心理发展是由外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后,从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以及心理各个具体方面的早期发展来看,动作作为主体能动性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建构作用,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构建和参与自身的发展。
4. 简述小学儿童学习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5.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三、论述题结合自身成长,试分析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2一、单项选择题1. 儿童大脑发育的第一个快速期是在( C )A.2~3岁 B.3~4岁C.5~6岁 D.13岁左右2.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 B )。
A .认为“公正就是服从权威”B .道德判断的依据是行为动机和意图C .认为规则是绝对的D .道德判断具有从他性3. 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C )。
A.互动游戏B.实物游戏C.象征性游戏D.规则游戏4. 在初中阶段,情绪的特点之一是具有( C )。
A.强烈、狂暴性B.温和、细腻性C.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共存D.以上都不是5. 小学阶段儿童的记忆策略不包括 ( D )。
A.复诵策略B.组织策略C.巧妙加工策略D.特征定位策略二、名词解释1.学习2.道德认识3.角色采择4.最近发展区三、简答题1.简述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2.简述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3.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4.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CBCCD二、名词解释1.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义务。
2.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3.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与在成年人指导下或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三、简答题1.简述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生物体的各种性状特征可以通过生殖过程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这种现象就是遗传,遗传通过染色体和基因的传递实现。
(2)环境因素,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抵抗因素。
(3)母体因素,主要包括情绪、应激、营养、患病。
2. 简述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小学儿童的学习策略。
3.简述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但这种抽象逻辑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形象性。
(一)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二)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
(三)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
(四)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4.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2一、单项选择题1. 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 )。
A.任何时候B.关键期C.最佳期D.敏感期2. 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 ( )。
A. 互动游戏B. 实物游戏C. 象征性游戏D. 规则游戏3. 幼儿语言中无修饰句和修饰句的发展趋势是()。
A.无修饰句和修饰句没有固定的先后次序B.先掌握无修饰句,然后掌握修饰句C.先掌握修饰句,然后掌握无修饰句D.无修饰句和修饰句同步发展4. 下面那个不是小学儿童学习障碍的特点()。
A.分散性B.差异性C.缺陷性D.排除性5. 在儿童友谊的发展过程中,( )儿童属于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
A .2~8岁B .3~7岁C .4~9岁D .6~12岁二、名词解释1. 发展心理学2. 性别认同3. 观察学习三、简答题1. 简述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2.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3. 简述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四、论述题结合自身成长,试分析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ACBAD二、名词解释1.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3. 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三、简答题1. 简述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班杜拉将学习分为:直接经验学习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人学习最重要的形式。
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行为表现)。
强化分为三种:①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②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③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2. 简述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3. 简述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四、论述题结合自身成长,试分析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
言之合理,即可得分。